中醫養生
中醫對失眠的認識
人是大自然的產物,人體的陰陽消長與自然界陰陽變化的節律相應,天人相應。睡眠與醒寤是陰陽交替的結果。陰氣盛則入眠,陽氣旺則醒來,陽主動,主升,人在白天精力旺盛,適合工作學習,陰主靜主收斂,晚上精力體力均下降,適宜休息睡眠。
失眠的病機,可以簡單概括為“陰陽失和,陽不入陰”八個字。人體陽氣的過度興奮或者陽氣過度的抑制或過度的虧虛,都不利于入睡,同時人體陰液的過度虧虛或者陰氣太盛,也不容易入睡。
中醫認為失眠的病因包括以下幾方面:
第一,飲食不節,導致脾胃受損,痰熱上擾,胃失和降,胃不和則臥不安
第二,情志失常,包括暴怒傷肝,喜笑無度。驚恐過度。五志過極化火。導致臟腑功能失調,邪擾心神。
第三,勞逸失調,勞倦思慮太過傷脾,導致氣血不足,心神失養,
第四,病后體虛造成的氣血不足,心失所養,或陰陽兩虛,陰虛火旺,心腎不交,導致心神不寧。
中醫臨床將失眠分為實證、虛證和虛實夾雜證,以虛證和虛實夾雜證為常見。
中醫睡眠養生特別提倡子午覺,古人甚至把這稱為百年養生的三大法寶之一。中醫是借助外界的陰陽之氣,來補充人體內的陰陽平衡。
子時是晚上23點~凌晨1點,陽氣最弱,陰氣最盛,“肝經循行時間”,血臥則歸肝。進行血液及免疫排毒修復。促進代謝產物的排出。所以一定要注意在晚上11點之前就寢,進入最佳睡眠狀態,此時最能養陰養肝,睡眠質量也最高,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些喜歡熬夜的人,往往陰虛火旺,就是錯過了這個時間睡覺,暗耗了營血。從現代醫學角度來講,睡眠高峰到來時,免疫系統自我修復的能力最強。如不能在23點前入睡,易導致免疫力下降從而誘發疾病。
午時是中午11點~13點,陽氣最旺,陰氣生發,是“心經循行的時間”,此時養陽最好,所以午時也應睡覺。不過,陽氣盛時通常工作效率最髙,所以午覺以“小憩”為主,最好在飯后20分鐘再休息,睡眠時間只要30分鐘即可。午間不管多么忙,都應休息一會兒,即使只是打個盹兒也好,有助于提高大腦效率,增強注意力,還可以幫助人們消除疲勞,所以人們每天中午應該抽出半小時小憩,達到養心目的。
注:圖片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