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改動態
處方前置審核 醫師和藥師雙重把關 患者用藥更安全
2017年初,北京朝陽醫院全面施行“處方前置審核”,這是北京首家實施處方前置審核的醫院。這一舉措,標志著我國醫院藥師的轉型,也標志著國內醫院藥學服務實現了與國際接軌。
那么,什么是“處方前置審核”呢?以前,患者去醫院就診后,憑醫生簽字的處方,就可以到藥房取藥。現在,在患者拿到處方、交費取藥前,處方需要藥師審核通過后,才能到達患者手中。沒有通過審核的處方,患者無法繳費,更不可能被取走。也就是說,患者以后拿藥,需要醫生和藥師的“雙重審核”!
按照我國《處方管理辦法》第三十六條規定,醫生要根據疾病臨床診療指南和臨床經驗給予患者適宜處方,當藥師發現處方存在潛在風險時,藥師有義務干預和糾正,如果醫生不聽從藥師建議,根據法律規定,藥師有權拒絕發藥。在藥品發放中,藥師把關是全球通則。
但國內醫院普遍應用的處方點評體系,頗具“亡羊補牢”色彩,與發達國家普遍推行的處方前置審核存在差距。大型醫院門診處方量大,藥學人員水平參差不齊,很難做到處方前置審核,事后“問題處方”的點評,會對患者的用藥安全構成潛在威脅。
北京朝陽醫院開展處方前置審核后,醫生在門診開出的處方,會先通過軟件審核,每1/300秒可以完成一張處方審核。如果審核通過,處方可在打印、醫生簽字后生效;如果審核不通過,處方將轉至門診的審方藥師人工審核,這個過程只要不到30秒。對于人工審核仍然沒有通過的處方,會通過軟件告知醫生,請醫生進行修改。有了處方前置審核,患者的用藥安全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保障,并且,也沒有加長患者的拿藥時間。
處方審核前置,對門急診同一天多次處方的患者,可以實現跨多張處方的合理性綜合判斷,降低了“多時段、多科室、多處方、多品種”給藥的用藥風險。
例如:患者來我院同時就診骨科、綜合科,醫師為緩解患者骨關節炎帶來的疼痛,分別為患者開具了雙氯芬酸鈉緩釋片以及洛索洛芬鈉片,兩者均是非甾體抗炎藥,同時開具屬于跨科室重復用藥,這時軟件會自動彈出警示框,提示后開藥的醫生出現了此用藥問題,避免重復用藥,降低患者用藥風險和藥品花費。
不過,要實現處方前置審核,也不簡單。我國有一萬多種藥物在市場上流動,每種藥的處方和用量都不盡相同,每家醫院的用藥習慣也不一樣。
從2013年開始,朝陽醫院就將處方點評中存在的大量問題進行積累,放入安全用藥智庫,隨著數據積累,智庫也變得越來越“聰明”,醫院處方合理率遠超越99.5%。
北京朝陽醫院推行的處方前置審核,將藥學服務前移,從事后走向實時,讓所有來朝陽醫院就診的患者得到均一的、凝結醫師和藥師最高智慧的藥學結晶,享受最優質的藥學服務,保證患者的用藥安全。
上一篇: 扎實推進信息系統改造 確保醫改順利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