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三级日本三级国产三级|欧美人禽性动交异族另类|女方用嘴巴吃鸡的吉尼斯世界纪录|九一制片厂果冻传媒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

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新聞中心 >>醫院新聞

新聞中心

醫院新聞

唐子人團隊運用ECMO聯合亞低溫治療助力47歲患者重獲新生

發布時間:2024-08-05 瀏覽次數: 1615
字號: + -

近日,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以下簡稱朝陽醫院)急診醫學中心副主任、EICU唐子人團隊應用動脈-靜脈體外膜肺氧合(VA-ECMO)循環輔助技術聯合目標溫度管理(TTM)對患者進行心肺循環支持及腦保護等綜合治療,成功救治一例急性高危肺栓塞、心臟驟停的患者,讓患者重獲新生。

3月25日,47歲患者G女士無明顯誘因出現呼吸困難、心悸,伴一過性意識不清,同事緊急撥打120迅速將其送往醫院搶救室。醫生查體發現患者皮膚蒼白濕冷,血壓測不出,指氧74%,此刻提示呼吸、循環衰竭,G女士病情進展迅速,很快出現意識喪失、心臟停搏,急診醫生立即予以心肺復蘇、氣管插管高級通氣、腎上腺素等藥物搶救,EICU唐子人復蘇團隊接到緊急電話后第一時間到場參加搶救。13:42患者自主心率恢復,緊急完善心電圖呈現經典的“SⅠ QⅢ TⅢ”,心臟彩超示:右心明顯擴大,心臟自主搏動微弱;下肢血管超聲提示左側股總、股淺靜脈血栓。檢查結果均指向“高危肺栓塞”。

急性肺栓塞是常見的三大致死性心血管疾病之一,發病率、漏診率、誤診率高,死亡率居第三位,僅次于腫瘤及心肌梗死。如栓子較大,病情兇險,死亡率非常高,且預后較差。

G女士的自主心跳難以維持,急診醫學中心第一時間組織呼吸科、心內科聯合會診,與患者家屬溝通病情后,唐子人主任迅速制定搶救方案:在持續胸外按壓、血管活性藥物搶救的同時,即刻啟動阿替普酶靜脈溶栓、同時建立VA-ECMO心肺循環支持。唐子人團隊迅速完成V+A置管,護理團隊默契配合,同步完成了ECMO管路安裝和預沖。ECMO很快開始運轉,患者血壓、心率恢復并逐步穩定,指氧100%。隨后將患者轉運至急診CT室,在放射影像中心的通力合作下火速完善了CTPA檢查,高危肺栓塞確診。

image1.jpg

image2.jpg

image3.jpg

患者復蘇時間長,復蘇后綜合征的治療非常關鍵,隨后復蘇團隊啟動目標溫度管理(TTM)治療,將患者體溫極快控制在33℃,在第一時間進行了腦保護治療,這是患者后續神經功能能得以良好恢復的關鍵。ECMO和TTM的成功啟動只是萬里長征第一步,后續的每一步治療及護理都是如履薄冰。患者病情復雜兇險,在復蘇成功后又出現了混合性休克、重癥感染、肝腎功能不全,每一關都命懸一線。在ECMO、TTM、CRRT、呼吸機的支持之下,EICU醫護團隊夜以繼日,不斷調整治療方案,精心看護患者,在3月29日,患者心肺功能逐步穩定。在綜合評估病情后,VA-ECMO及TTM成功撤除。在之后的綜合治療下,患者逐步恢復呼吸功能,意識轉清,可以配合醫護的診療,又成功撤除了呼吸機,逐步過度為普通方式吸氧。在ICU治療的半個月,綜合全方位的診療與護理,患者逐步恢復了自主飲食,并可以自主蹬車康復鍛煉。4月16日,G女士轉入呼吸科普通病房進行下一階段專科治療。4月26日,G女士出院,轉往下級醫院進行后續綜合康復。經過后續隨訪,目前G女士已康復出院,返回工作崗位。

image4.jpg

image5.jpg

該患者是朝陽醫院首例在持續胸外按壓下進行VA-ECMO救治,后續聯合TTM治療,救治成功且神經功能預后良好的案例。EICU唐子人復蘇醫護團隊已經形成反應迅速、協作緊密、流程科學的救治模式,針對不同病因的心臟驟停能快速識別明確診斷,對于復蘇后綜合的治療,能進行多器官功能支持,全方位救治。唐子人團隊的醫護人員始終堅持以患者為中心,他們以高度的責任心和使命感,為患者提供了高效、安全、精準、有溫度的醫療服務,他們用實際行動守護生命,為健康保駕護航,為推進朝陽醫院危重癥救治工作貢獻了重要力量。

專家簡介

唐子人,急診醫學科副主任,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留美博士后,首都醫科大學及首都體育學院碩士/博士生導師,北京市心肺腦復蘇重點實驗室副主任,民主建國會北京市朝陽區副主任委員,北京市朝陽區政協常務委員,入選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評審專家、北京市衛健委高級公共衛生人才學科帶頭人及北京市醫管中心“登峰”人才計劃。

image6.jpg

從醫30年來,唐子人秉持“救死扶傷、扶危濟困”的信念,堅持“恪盡職守、勇于擔當”的精神,潛心研究業務,應對突發搶救反應迅速、技術嫻熟,在高強度、高風險的急診搶救室及重癥監護室工作,成功救治過數千名危重癥患者,參與了各種集體中毒和大型搶救任務幾十次。

在國內開展“心臟驟停后亞低溫治療”,使用該技術已經累計搶救患者400余例,搶救成功率75%左右,神經功能缺損較前明顯下降;將亞低溫治療的適應癥擴展到多個領域,并申報院級新技術。合作領域包括心臟驟停后亞低溫聯合急診PCI治療;去骨瓣減壓術聯合亞低溫治療急性腦血管病;亞低溫聯合器官移植;重癥熱射病;重癥腦炎,中毒性腦病等方面,均取得良好效果。傳承并主持構建目前全國最大的院外心臟驟停患者數據庫,已經收集12000例患者信息;開展利用規范化多模態神經功能監測技術評估心臟驟停患者預后,針對不同患者的個體差異提出精準治療方案。在國內開展心臟驟停患者超早期多模態康復治療,目前已經顯示出良好治療趨勢。榮獲朝陽醫院重大搶救獎特等獎1次,二等獎2次,三等獎2次。作為主要作者參與制定了中國第一部《心臟驟停后目標溫度管理專家共識》,作為通訊作者主持制定《心臟驟停復蘇后血流動力學管理的專家共識》。

積極開展急救知識普及工作,在各層面倡導并開展公眾心肺復蘇培訓,已為數千名學校師生,警察,消防人員、 酒店餐廳工作人員、大型企業職員等進行標準心肺復蘇術及急救知識的培訓。參加各類義診和扶貧活動十余次,在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健康之路等欄目和北京電視臺-生命緣、養生堂等多檔健康類節目中進行健康宣教參與北京市委組織部與北京電視臺共同拍攝的《為你喝彩》,詳細介紹亞低溫技術在心臟驟停及重癥患者中的應用。


急診醫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