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知識
愛耳日科普——耳機對耳朵的傷害
今年是第23個全國愛耳日,愛耳日的主題是:謹慎用耳,耳聰一生!
2021年,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發布了《世界聽力報告》,指出目前患有聽力損失及潛在聽力損失風險的人正在逐年增多。目前預防、治療和康復聽力損失已成為世界關注的熱點。
耳機
我們都知道聽音樂可以幫助人們舒緩情緒,集中精神,忘掉那些令人煩心的事情。耳機幾乎是現代人的標配,從小學生到大學生,從年輕人到老年人,似乎大家都離不開耳機。
無論是在馬路上、地鐵里還是在公交車上,或是其他嘈雜的場所中,相信你肯定見過不少戴著耳機的行人,甚至還見到過隨著耳機里的音樂搖頭晃腦或是情到濃時還跟著唱兩句的人。聽音樂固然很放松心情,但需要引起注意的是,聽音樂的方式不對,會對我們耳朵造成不良影響的。
對人體的傷害
世界衛生組織稱,現全球約11億12~35歲的年輕人正面臨無法逆轉的聽力損失風險,罪魁禍首之一,就是聽音樂時音量高于安全水平。有研究表明,如果長時間、大音量地使用耳機,就會對內耳的毛細胞造成非常嚴重的損害。毛細胞的作用是幫助我們感知聲音,它們的數量在出生時已經固定而且沒有再生能力,一旦出現損傷,就會對使用者的聽力帶來不可逆的損害。
那么該如何正確地使用耳機聽音樂呢?
1.“60-60-60”的原則。音量低于最大音量的60%,使用耳機時間不超過60分鐘(也有人認為不要超過30分鐘),外界環境的噪聲不高于60分貝。
2.不要戴著耳機過夜。睡姿千奇百怪,壓迫耳機會給耳朵帶來物理傷害。其次,耳機的音樂播放一整晚,那我們的耳朵也會工作一整晚,這也增加了聽力損失的風險。
3.嘈雜的公共場所盡量避免使用耳機。當周圍環境聲音嘈雜時,很多佩戴耳機的人為了聽清耳機里的聲音,會下意識調大音量,這樣在不知不覺中對耳朵造成傷害。
4.盡量避免入耳式耳機佩戴入耳式耳機后,會形成“堵耳效應”,耳機發出的聲音在耳道中形成閉路振響,比開放式聲音帶來的損傷大得多。
杜晶艷 文逸寧
上一篇: 如何預防噪音對耳朵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