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文化
【嗨!女神 ? “她”溫暖】愛與堅守,從未缺席
編者按:在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來臨之際,醫院特推出“嗨!女神·‘她’~”系列宣傳主題,共分為“她”專業、“她”溫暖、“她”奉獻、“她”無畏等多個專題,旨在弘揚全院女職工無私奉獻的職業精神,顯示她們勤勞智慧的巾幗風采,即日起在網站、微信公眾號、抖音等平臺推送,敬請關注。
在工作中發光發熱,在專業和敬業中綻放美麗,陽春三月,疫情防控從未停止,兒科的“臨時媽媽”們也從未停歇。
早產兒及危重癥新生兒的救治是兒科的特色之一,“身體只有成人的巴掌大、皮膚呈透明膠凍狀,血管細如發絲......”目前我國把出生胎齡小于37周的新生兒稱為早產兒,出生體重低于1000克稱為超低出生體重兒,救治這些早到的小天使如同闖關。由于其體溫低、血壓低、外周血管收縮等因素導致外周小靜脈不充盈,靜脈通路的建立,是早期搶救及后期長時間靜脈營養及藥物治療的關鍵之一。
靜脈留置針穿刺成功率低,保留時間短。在救治早期,新生兒臍靜脈置管的成功建立尤為重要,能夠進一步提升對極低和超低出生體重兒的綜合救治水平。在新生兒分娩后,臍帶未干時,將導管通過臍靜脈直達下腔靜脈,這是一條重要、快捷且安全、可靠的靜脈通道,很大程度上減輕了患兒的痛苦,也保證了救治的及時性。
兒科全體人員不斷強化專科學習,提升專業水平,目前兒科病房的一線、二線醫生均能完成針對胎齡低、出生體重小、病情危重新生兒臍靜脈置管術。在護理方面,也有完善的流程及護理常規,導管保留5-7天,解決了反復穿刺的困難。
新生兒臍靜脈置管的成功建立也為提升PICC(經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的成功率爭取了時間。臍靜脈的有效使用期大約為1—2周,對于極低或超低出生體重兒來說,后期治療中需要長期接受高滲性或刺激性的藥物輸注,PICC能有效降低早產兒外周靜脈感染率,提高早產兒及危重新生兒的救治率,減少對患兒血管的損傷,避免頻繁靜脈穿刺帶給患兒的疼痛。
新生兒PICC技術廣泛應用于兒科臨床,這是一項需要雙人配合的操作,并且是在沒有儀器設備輔助下的“盲穿”,護士長和專科護士們細心大膽且技術過硬,嚴格執行無菌操作,控制穿刺時間和次數,規范導管相關維護,加強專科技術管理,不斷優化流程,持續質量改進,不僅有效提高置管的成功率,還有力避免了導管相關并發癥的發生。
新技術的開展,原有技術的成熟,齊頭并進,雙管齊下。挽救更多的生命,守護更多的家庭。
這些早到的天使們從不會孤單無助,這里有一群“臨時媽媽”為他們遮風擋雨,給予每個孩子最大的母愛。今天,我們收到一個印著“感謝醫護媽媽”的生日蛋糕,看著照片中孩子的笑臉,一年前她住院時的場景歷歷在目。這份禮物拿在手里是沉甸甸的,吃在嘴里是甜甜的,念在心里是暖暖的。
“臨時媽媽”從未缺席,流水帶走光陰,陽光照亮生命。簡單的禮物,不盡的感激。在這個溫暖的節日里,愛與堅守,她對孩子們傾盡溫柔,她心中有愛,每一天都是春暖花開。
兒科 周莉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