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知識
揪出“內鬼”,別忘了“補刀”
“諜戰劇”是我國電視劇的一種熱門類型,《潛伏》、《暗算》、《風箏》等高質量作品不斷涌現,劇情跌宕起伏、驚心動魄,每部劇都讓人欲罷不能。正方力量通過斗智斗勇、殊死較量把反方的內鬼/臥底揪出,讓人頓感酣暢淋漓。但是正方人物一旦逞“婦人之仁”,對“內鬼”心慈手軟,放虎歸山,又將是后患無窮,劇情又急轉直下。
在病毒界,相信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是人體最會“潛伏”的病毒,最具“耐力”的“內鬼”。病毒經上呼吸道或瞼結膜侵入人體引起感染,初次感染在幼兒表現為水痘。水痘痊愈后,病毒卻賴著不走了,它會一直潛伏在脊神經或顱神經的神經節細胞內。當人體抵抗力下降時,潛伏的病毒再活化,大量復制并沿感覺神經纖維向所支配的皮節擴散,引起帶狀皰疹,俗稱“纏腰龍”、“蛇串瘡”。
揪出“內鬼”(診斷與鑒別診斷)
帶狀皰疹患病初期(前驅期)極具“偽裝性”,在皮膚冒出帶狀皰疹前7-10天,患者可有輕度乏力、低熱、食欲不振等全身癥狀,患處皮膚自覺燒灼感或針刺感。由于很多患者的首診科室不是皮膚科或疼痛科,這種疼痛很最容易被誤診或漏診。最常見的疼痛部位為胸背部,很多其他科室醫生首先考慮會不會是心血管或呼吸相關疾病所引起,比如心臟疾病、主動脈疾病、胸膜炎等;疼痛部位位于腹部,可能被誤診為“膽絞痛”、“闌尾炎”。疼痛部位位于頸部或上肢,可能會考慮“神經根型頸椎病”;疼痛部位位于三叉神經,可能會診斷為“原發三叉神經痛”;疼痛部位位于腰骶部,很多醫生會考慮“腰椎間盤突出坐骨神經痛”。不僅延誤了診斷和治療,而且可能會進行抽血或影像學等檢查,造成醫療資源浪費。當患處出現皮疹,最初表現為潮紅斑,很快出現粟粒至黃豆大小丘疹,成簇狀分布而不融合,繼而迅速變為水皰,皰壁緊張發亮,皰液澄清,外周繞以紅暈。大家才恍然大悟,原來是“水痘-帶狀皰疹病毒”這個“內鬼”。
補刀(針對帶狀皰疹后神經痛)
帶狀皰疹急性期的治療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外用藥物:爐甘石洗劑等外用藥物可保持皮損干燥。2.抗病毒:阿昔洛韋、伐昔洛韋等抗病毒藥物,能有效縮短病程,加速皮疹愈合,減少新皮疹形成。3.鎮痛:根據患者自身情況選用非甾體類抗炎藥、鈣離子通道調節劑(加巴噴丁、普瑞巴林)或曲馬多進行止痛。早期止痛治療可縮短疼痛持續時間,降低治療難度。4.營養神經:甲鈷胺有一定的修復受損神經的作用。
經過藥物治療,3~4周后水皰會干涸、結痂脫落。雖然內鬼最終都難逃被清除的命運,但是如果識別“內鬼”過晚,造成的神經損害有時卻是難以挽回。很多患者,尤其是年齡較大、免疫抑制或免疫缺陷的人群,在皮疹愈合后,仍有頑固的燒灼樣、電擊樣、刀割樣、針刺樣或撕裂樣疼痛,也就是出現了帶狀皰疹后神經痛。該神經痛嚴重影響患者工作和日常生活,嚴重可導致精神障礙和抑郁,部分患者病程可達10年或更長。正因如此,如何防止“內鬼”造成的神經痛,便成了需要格外關注的問題。也就是識別“內鬼”后,一定不要心軟,該“補刀”時就“補刀”,避免后期頑固性神經痛。
疼痛科是帶狀皰疹后神經痛的“神補刀”專業戶。對于藥物控制不佳的疼痛,疼痛科可在恰當的時機進行微創介入治療,包括神經阻滯治療和神經調控技術。神經阻滯治療(圖2)是在影像設備引導下,在相應神經根、干、節及硬膜外注入消炎鎮痛藥,以短暫阻斷神經傳導功能,同時能夠消除神經的炎癥、修復神經,緩解疼痛。神經調控技術中最常用的是脈沖射頻技術(圖3),脈沖射頻可以影響感覺神經ATP代謝以及離子通道的功能,抑制C纖維興奮性傳入,從而對相關神經的痛覺傳導起到阻斷作用,而對神經纖維結構無破壞作用,能明顯減輕疼痛,提高生活質量。
北京朝陽醫院疼痛科長期專注于治療帶狀皰疹后神經痛,積累了大量臨床治療經驗,擅長超聲引導下神經阻滯及X線引導下神經根脈沖射頻治療帶狀皰疹后神經痛,具有高效、精準、安全的優點。
圖2 超聲引導下胸椎旁神經阻滯
圖3 超聲/X線雙重引導下神經根脈沖射頻
注:部分圖片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