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
【科學就醫我行動】陳勇皮科問答 | 7.你知道濕敷的方法嗎?
濕敷是皮膚科中經常使用的外治方法,中醫過去稱作“溻漬”。對于急性炎癥性皮膚病,濕敷可以迅速減輕紅腫,抑制糜爛瘡面的滲液、流水,防止局部感染,是一種簡便、高效的外治方法。濕敷的方法簡單說,就是用含有藥物的溶液或是中藥熬出的藥汁,浸濕紗布墊或是干凈的毛巾,然后貼敷在皮膚病的患處的一種外治方法。濕敷的方法看似簡單,可要是沒有掌握正確的要領,就得不到好的療效。
濕敷所用的藥液一般要低于皮膚的溫度,大致與室溫相當,這樣涼濕敷的時候才能促使皮膚的血管收縮,減輕皮膚的腫脹和體液的滲出。濕敷所用的紗布墊的厚度,一般以6~8層紗布為宜,紗布墊的大小應該比照需要濕敷的皮損的大小。如果沒有紗布,也可以用干凈的毛巾代替,將比較厚實的毛巾對折就可以了。
濕敷的第一步,先將濕敷墊完全浸泡在藥液中,然后拿出來略微擰干,以拎起濕敷墊看到偶爾滴下藥液的程度為宜,滴水太多則蘸取藥液過多,根本不滴水則蘸取藥液過少。第二步將濕敷墊平整地貼敷在皮損處,這時一定要注意要使濕敷墊與皮膚緊密接觸,尤其在關節部位濕敷更要注意這一點。第三步,濕敷持續3~5分鐘后,將濕敷墊取下,重新浸泡在藥液中并輕輕地洗凈沾染的瘡面的滲出液和痂皮,然后拿出來略微擰干,再貼敷在皮損處。如此反復操作連續濕敷30~60分鐘,上、下午各進行一次,對腫脹、滲出嚴重的皮損每次可以濕敷2小時左右。
如果在冬季進行濕敷,應該注意對其他部位皮膚的保暖,如果需要濕敷的皮損面積較大,要分片依次進行,不能同時大面積進行濕敷,一面著涼感冒。
【專家提示】:腫脹、滲出明顯,局部皮膚溫度低而沒有紅腫的瘡面,可能伴有血液循環不良,不能采用冷濕敷的方法。否則會進一步減少血液循環,影響滲出液的吸收,甚至造成局部缺血、壞死。
【小知識】:什么是熱庵包?
熱庵包是一種特殊的濕敷方法,屬于封閉的熱濕敷。主要用于嚴重的糜爛滲出瘡面,或是局部皮膚溫度低伴有血液循環不良的皮損。與一般冷濕敷的區別是:濕敷墊是用紗布包裹約1~2CM厚的脫脂棉作成的,藥液需要加熱到皮膚可以耐受的溫度,將濕敷墊蘸取適量藥液后緊密貼敷在皮損處,外面用蠟紙或塑料膜包裹并用繃帶包扎好,持續2小時再左右打開。可以上、下午各進行一次。
【作者介紹】
陳勇,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黨委副書記/醫院理事會理事/主任醫師。從事中醫皮膚科臨床、教學工作30余年,是全國名老中醫陳彤云的學術繼承人,北京市中醫管理局培養的“125”中醫藥人才。兼任中華中醫藥學會醫學美學與美容學分會委員、中國醫師協會醫學美學與美容學分會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