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務處進修醫師招收
【簡介】外科重癥監護病房(SICU)
一、科室簡介: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外科重癥監護病房(SICU)建立于1985年,是北京市較早建立ICU的少數幾家醫院之一。1997年,SICU正式成為外科系統的一個獨立的二級科室,陳惠德教授為第一屆科主任,曾擔任北京病理生理學會危重病醫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2013年,SICU成為我院一級科室,現任科主任為李文雄教授,目前擔任中國醫師協會重癥醫學醫師分會常務委員。
經過二十余年的發展,目前的SICU依國際上較先進的ICU建筑模式進行布局,配備有國內外較先進的監測及治療設備,醫務人員由經驗豐富的專職醫師、護士及護理輔助人員組成,現已成為一個集醫、教、研為一體的科室,能救治各種復雜疾病所致的危重病人。SICU目前開放床位18張,配備醫師12名,其中主任醫師1名,副主任醫師3名,主治醫師3名,住院醫師5名(博士后1名,博士3名,碩士6名,本科2名)。SICU 配備護士52名,其中主管護師2名,護師19名,護師28名(本科2名,專科37名)。
二、科室技術特色:
我科在國內較早地開展并系統地建立了規范的呼吸支持和氣道管理技術以及呼吸力學、氧動力學和氣體代謝分析、血流動力學(PiCCO、Swan-Ganz、APCO)、微循環(SDF)、顱內壓與腹腔內壓監測、床旁超聲(心功能及容量反應性評估、腎血流及腎阻力指數監測等)、床邊纖維支氣管鏡檢查、肺復張技術、血液凈化治療(置換液在線生成、CVVHDF、SLED、MARS、白蛋白透析、血漿置換、血液灌流等雜合式血液凈化技術)、經皮擴張氣管切開術等監測和診治技術體系,重點對急性腎損傷、嚴重創傷、膿毒癥、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器官移植、產科疾病等重癥的搶救技術進行了規范和研究。另外,我科對呼吸機依賴、嚴重水電解質紊亂、胃腸道功能監測與營養支持、鎮靜與鎮痛、亞低溫治療、低溫患者復溫、肺部扣擊物理治療、人工氣道聲門下吸引、俯臥位通氣等醫護方面也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每年收治外院轉入我科的重癥產婦15-25例,為北京市控制孕產婦病死率做出了重要貢獻。
三、科研成果:
近5年來,我科醫務人員獲得了8項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在內的多項科研基金資助,發表論文40余篇,其中,SCI收錄論文8篇。2010年,我科被評為“衛生部國家重點臨床專科”。
我科還定期邀請國內外專家進行院內或科內學術交流,進一步加強與國內外同道的交流與合作。美國尤他州立大學Morris教授及比利時布魯塞爾的Honore教授等多名國際重癥醫學領域的權威專家曾先后到我科進行了學術交流,促進了我院SICU的發展。
四、教育及培訓項目:
SICU先后接受來自全國各地的進修人員超過300名,每個月最后一個周三進行有專題的病例討論,其余的周三根據當時的病房病人情況有針對性的進行專題講座,包括血流動力學、CRRT、機械通氣、鎮靜鎮痛、膿毒癥、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心肺復蘇、外科營養,鎮靜鎮痛、水電酸堿平衡等ICU診治技術。迄今,SICU為全國培養了三十余名ICU科主任。
我科每年舉辦2個國家級繼續教育項目,其中,“急性腎損傷診斷與治療及血液凈化技術進展研討會”主要培養對象為ICU醫生,每年接受培訓的醫生超過200人;“全國實用血液凈化培訓班” 主要培養對象為ICU護士,每年接受培訓的護士超過80人。另外,我科是ICU專科護士的培訓基地,每年接受進修醫師與進修護士各20名,培養重癥醫學研究生2-4名。通過舉辦國家級繼續教育學習班和接受進修醫務人員等方式,為國內培養了一批ICU醫生和護理人才,為推廣急性腎損傷和血液凈化技術在國內的普及應用做出了貢獻。
進修醫師招收要求:
具有大學本科以上學歷(以證書為準),從事ICU專業工作1年以上,取得中華人民共和國醫師資格證書、醫師執業證書。
選送進修醫師的單位須為縣級以上醫院。
聯系人:陳秀凱
電話010-85231458,85231758
E-mail: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