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術新療法
“火眼金睛”讓胸膜惡性病變無處遁形
——我院《自發熒光技術在胸膜疾病診斷的初步研究》發表在CHEST雜志上
2014年11月20日,CHEST雜志在線刊登了我院童朝暉教授研究團隊的研究論文《自發熒光技術在胸膜疾病診斷的初步研究》,文章闡述在內科胸腔鏡術中創新性地應用自發熒光技術對胸膜疾病具有較高的診斷敏感度及陰性預測價值。應用自發熒光技術的胸腔鏡檢查仿佛給每一位醫師配備了一雙火眼金睛,讓一些微小的胸膜惡性病變無處遁形。
眾所周知,自2005年,我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開展內科胸腔鏡技術,目前已經完成1000余例,該項技術(內科胸腔鏡MT)已經成為患者進行胸腔疾病的診斷重要方法之一。但是,它卻依然存有一些局限性,時時困擾著臨床醫生。例如,一些微小病變的定性(良性、惡性)困難、有時病變的邊界不清,因而影響臨床醫生對病變大小的判斷(尤其對惡性病變),從而導致對惡性病變的分期困難,直接影響患者治療策略的決定。
“基于自發熒光技術的圖像診斷可增強惡性組織與周圍正常組織的鏡下是絕對比度,有助于醫師早期發現病變。”童朝暉介紹,“近年來,國外一些學者在外科胸腔鏡術前給患者吸入熒光增敏劑,在術中嘗試熒光診斷以便提高診斷敏感性。而我們發現,應用自發熒光技術比熒光增敏劑技術更加便捷,前者的安全性也更高,因此,我們創新性地將自發熒光技術應用在內科胸腔鏡檢查術中。”
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研究團隊在37例手術中先后使用自發熒光和常規白光兩種光源的內窺鏡探查胸膜腔,記錄病變形態,選取活檢標本491份。將兩種光源胸腔鏡檢查結果與診斷金標準——胸膜病理結果進行對比,研究兩種光源胸腔鏡的診斷敏感性、特異性、陽性預測值(PPV)及陰性預測值(NPV),并加以比較。
“我們通過多點多次取活檢的方式擴大了標本數量,并觀察、總結出不同類型惡性胸膜疾病和結核性胸膜炎等常見胸膜疾病的熒光表現”,童朝暉進一步解釋。
最終,童朝暉研究團隊發現,在自發熒光的照射下,胸膜惡性病變可以呈現出邊界清晰、或淺淡或明亮的紫紅色,在結節樣及腫塊樣病灶上尤為顯著。不同病變變現出的不同熒光現象可能與病變侵犯程度不同有關。而結核性或感染性胸膜炎在自發熒光下常表現為淡粉色,而且邊緣模糊,結合白光下的直視觀察容易與惡性病變相鑒別。
結果顯示,自體熒光可以發現更多的惡性病變,而傳統白光胸腔鏡則漏診了這些惡性病變。自體熒光是優于白光,其敏感性和NPV為92.8%(89.3%,95.3%)和76.8%(67.0%,84.4%)。而兩者的特異性和PPV沒有顯著差異。由此可見,在內科胸腔鏡檢查時利用自發熒光技術可以檢測微小病變,判斷病變性質,確定病變邊界。
“在臨床操作中,術者可以應用一些技巧,降低診斷特異性較低的問題。例如充分吸引胸腔積液、鉗除纖維壞死物、清理胸膜腔,抵近觀察病灶,與常規曝光技術相結合等。”童朝暉提示。
對于未來,童朝暉表示,今后,還將嘗試用定量方法探索不同胸膜疾病的熒光特征,爭取開辟一條簡單、高效、安全、新穎的道路,并為光動力治療打下研究基礎。
(宣傳中心 楊舒玲)
上一篇: 蝶竇炎及伴發海綿竇炎診療新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