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介紹
普外科
一、科室簡介
普外科成立于1960年,是整體水平高、專業分工細、技術力量強的綜合性科室。現有床位79張(除外二級科室、本部39,東區25,西區12)普外科醫師37人,包括主任醫師8人、副主任醫師10人,主治醫師8人,住院醫師11人(占20.59%),86%以上獲博士、碩士學位,近1/3有國外留學訪問經歷。朝陽醫院普外科是北京市首批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也是普通外科專科醫師準入培訓中心,擔負著北京市普外科專業醫師的標準化培養任務。
普外科門診年診治患者近10萬人次,病房收治各種外科4000多人次/年,完成各種大中手術3000余例/年;同時承擔首都醫科大學醫療系本科生、研究生、全國普外住院醫生、進修醫生的教學和培養任務。
我院普外科擁有中華醫學會外科學會和北京市醫學會的專業學組負責人、委員10名,博士研究生導師2名,先后培養博士、碩士30余名。累計發表論文數百篇,獲北京市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北京市科技進步三等獎3項,承擔國家863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北京市醫學發展基金、北京市衛生局醫學創新基金等多項科研項目。
我科全體醫生將本著“一切為了患者,一切以患者為中心”的宗旨,提高醫療服務質量,竭誠為廣大患者服務,堅持“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提高患者滿意度。每日在普外科門診均有專家接診,為您提供高質量的醫療服務。
普外科擁有2個專業組,包括胃腸外科(腹腔鏡微創)專業組、腹壁疝專業組,同時另設兩個亞專科,肛腸外科、急腹癥外科。還開展造口門診、換藥室等特色服務項目。
普外科特色技術
1、低位、超低位直腸癌的保肛手術(ISR術):王振軍教授在國內較早開展“內括約肌切除治療超低位直腸癌手術”,使得癌腫距離肛門3-5厘米的患者,在癌癥根治的前提下,達到保留肛門的目的,該手術主要適用于低位早期直腸癌患者,這種人性化的治療手段給低位直腸癌患者帶了福音。
肛提肌外腹會陰聯合直腸癌根治術(Elape術):王振軍教授較早在國內開展了Elape手術,該技術改變了傳統手術在腫瘤部位形成狹窄腰部、易導致腸管穿孔和腫瘤切除不徹底的缺點,盡可能多地切除腫瘤及其周圍組織,降低了術后的復發率,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針對直腸癌根治術后盆底缺損較大的問題,王振軍教授開創性地采用脫細胞真皮基質材料重建盆底,使手術操作更為簡便和有效,縮短了手術時間,減少了術中出血量,患者術后的恢復時間大大縮短。
2、直腸癌MDT、新輔助放化療和等待觀察(W&W):直腸癌的傳統治療方式是以外科手術為主,化療、放療為輔。手術是直腸癌患者重要的治療方法,但是隨著研究的進展,術前新輔助化療及放療的作用已在臨床上被廣泛接受,可最大限度的縮小腫瘤,提高腫瘤的切除率,降低局部復發率,甚至部分患者經過治療后可達到病理上的完全緩解。基于上述現實我科在王振軍主任的帶領下,創造性的提出直腸癌新輔助治療后的多點穿刺活檢技術,可以更加準確的診斷出直腸癌新輔助治療達到完全反應的病例,為“等待觀察治療”患者提供了堅實的病理學依據。并在直腸癌診療的全過程中融入MDT模式,最大化保證患者能夠得到更專業、及時、有效的診斷和治療,并結合癌基因相關檢測,結合靶向、免疫藥物的治療,讓患者在腫瘤治療中獲得最大收益。再結合多點穿刺活檢技術,最終形成直腸癌MDT、新輔助放化療和等待觀察(W&W)這一治療模式。
3、結腸癌急性腸梗阻患者行支架-化療-手術新模式:針對梗阻性結腸癌,常規治療方法需3次手術,對患者打擊創傷較大。我們創新性提出放置腸道支架-化療-手術的治療模式,減少了多次手術對患者帶來的痛苦,同時結合術前化療的方式,在不增加轉移率的前提下,盡可能延長術前等待時間,降低了梗阻導致腸道水腫的影響,有效的提高了手術的安全性,降低了造口率。初步結果提示該策略具有安全性高、造口率低、患者恢復快的優勢。
4、胃癌根治和新輔助治療:胃癌根治術是我科一種常規手術,是目前胃癌的一種成熟的治療方式。但是對于分期較晚,或者局部不可切除的胃癌患者,單純手術治療有一定的局限性。我科利用胃癌根治結合新輔助治療的模式,在胃癌手術之前結合的化療、免疫治療和靶向治療等方式。達到縮小腫瘤、降低分期,從而提高手術的根治性,改善患者的預后。一些患者經過術前治療甚至可以避免聯合器官切除。對于那些以前沒有手術機會或者手術創傷很大的患者,術前新輔助治療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性,能夠大大減少手術創傷。
5、腹盆腔癌和腹膜癌的熱灌注治療:熱灌注治療是一種治療腹盆腔癌和腹膜癌的先進技術。它利用高溫對癌細胞進行殺滅,同時通過灌注液體的方式將高溫傳遞到癌細胞所在的區域。熱灌注治療適用于多種類型的腹盆腔癌和腹膜癌,尤其對于無法通過手術切除或常規治療無效的病例尤為重要。我科自主擁有熱灌注治療設備,并常規開展腹盆腔癌和腹膜癌的熱灌注治療,已經積累了大量病案及臨床經驗,能夠有效延長此類患者的生存時間并提高其生活質量。
6、減重代謝手術:針對目前肥胖患者逐漸增多的現狀,我科開展了減重手術,對于2型糖尿病來說,通過減重手術可以得到非常好的效果,甚至效果超過以往的所有糖尿病治療方式。83%的肥胖合并2型糖尿病的人,通過手術可降低體重及血糖,同時還會改善其他的代謝病,如高血壓、高血脂等以及睡眠暫停等問題。目前年手術量達到250臺左右。
針對減重代謝術后減重效果長期效果不佳的現狀,開展了袖狀胃+uncut空腸空腸側側吻合短路手術(SG+uncut JJB)的臨床研究,證實了該術式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不增加手術并發癥,對減重手術的長期療效具有優勢,研究成果已在國內外推廣。同時針對袖狀胃術后胃食管反流發生率高的困境,開展了袖狀胃+His角成形術的術式研究,初步研究表明該創新術式可以有效降低術后胃食管反流發生率,自40%左右降低到5%之內,降低了術后并發癥,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
7、胃食管返流外科手術: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一種常見疾病,我國成人中,癥狀性GERD患病率達到3.1%。常規治療包括抑酸劑、促動力藥和黏膜保護劑,但仍有30%的患者在使用藥物后癥狀無明顯緩解。目前外科醫師認為,GERD的本質是食管胃結合部抗反流屏障功能降低,而修復抗反流解剖結構是治療GERD的根本方法。我科開展腹腔鏡下胃底折疊術,包括Nissen、Toupet和Dor三種術式,根據患者的不同情況個體化選擇手術方式。患者術后的癥狀緩解明顯,持久穩定,擺脫長期口服藥物治療,滿意度高。
8、加速康復計劃使普外科患者受益:加速康復計劃是按照循證醫學的原理和方法,通過對圍手術期多方面的處理措施改良優化,達到減少外科應激、維護器官功能、促進患者術后康復的目的。我院普外科在國內較早應用該項新理念、新措施,減輕了患者圍手術期痛苦,縮短了住院時間,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應用全新的圍手術期處理方法后,我們的許多患者術前不禁食、不服瀉劑、不灌腸,術后不留置胃管、不禁食,術后第一天即可飲用清淡流質飲食,并可下床活動,尿管和腹腔引流管都盡早拔除。此外還加強鎮痛和腸內營養支持。術后患者疼痛不適減輕,胃腸功能恢復也加快,許多患者在術后第一天就恢復了排氣和排便。患者的術后并發癥降低,住院時間也縮短。
9、腹腔鏡輔助結直腸手術
優點:1、安全:由于腹腔鏡手術是利用高亮度的照明、攝像技術,將組織放大,使得手術視野范圍增大,圖像更加清晰,組織解剖明了,更加容易辨認,易于精細化操作,大大避免了病變的遺漏,縮短手術時間,減少手術對患者的創傷。2、微創:術者的手在體外操作,不進入體內,進入體內的只是細小而精細的手術器械,避免了開腹手術的器械的牽拉,減少了對腹腔內臟器官的干擾,使得患者恢復更加迅速。3、并發癥低:腹壁戳孔取代了腹壁切口,避免了腹壁肌肉、血管和相應神經的損傷,術后極少出現腹壁薄弱和腹壁切口疝,不會因為腹壁肌肉瘢痕化影響運動功能,不會因為腹壁神經切斷引起相應的皮膚麻木。戳孔感染遠比傳統開腹的切口感染或脂肪液化少。4、保肛幾率高:位置低、接近肛門口的直腸腫瘤實施傳統開腹直腸癌手術需要連同肛門一并切除,同時需要手術在腹部再造肛門,術后終生帶“糞袋”生活,生活質量極大下降。我院較早開展的低位保肛腹腔鏡輔助結直腸手術,大大增加了低位直腸癌患者術后保住肛門及其功能的機率,避免了術后帶“糞袋”生活的煩惱。極大的提高術后患者的生活質量。
10、胃腸道機器人手術
胃腸道機器人手術是目前國內國外高精尖手術之一,”機器人手術”是一種通俗說法,是一種替代腹腔鏡及胸腔鏡的“主仆控制式”內鏡顯微手術系統。該系統主要由主機控制系統、傳輸和支持系統,以及影像輸出系統組成。外科醫生通過操作主機控制系統驅動機械臂完成各種操作,如組織的游離、分割,血管的解剖、暴露,出血點的縫合、結扎,周圍組織的牽拉,等等。傳輸和支持系統通過線路將主板信息輸送到器械端,當機械臂“收到”主刀醫生的“指令”后,會在規定的區域內,通過合適的手術器械,用最優的方法完成操作。影像輸出系統是投射和處理手術區域圖像的處理系統,可為手術醫生提供清晰的 3D 手術視野。同為微創手術,機器人手術相較腹腔鏡手術更精細,依靠我院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平臺,我科已全面開展機器人胃腸道手術,出院患者均收獲很好的治療效果。
11、微創-腹腔鏡疝修補術
國內腹腔鏡疝修補術得到廣泛開展。患者腹壁上只留有2個0.5厘米和1個1厘米的戳口。目前,隨著技術和材料學的發展,腹腔鏡手術的治療費用與開放修補手術的差距逐漸縮小,并被越來越多的患者所接受。
12、局部神經阻滯麻醉下的腹股溝疝無張力修補手術
無張力疝修補術是目前全世界公認的治療腹股溝疝最理想的術式,我科采用局部神經阻滯麻醉下的腹股溝疝無張力修補手術,為廣大腹股溝疝患者帶來福音。此術式能夠降低手術麻醉對人體的影響,尤其適合于高齡、合并癥多、基礎條件差的患者。
13、青少年及青壯年患者腹股溝疝生物補片修補術
青少年的腹股溝疝多數存在腹橫筋膜的缺損和薄弱,而單純行疝囊高位結扎術后的復發率高,因此手術中需要行內環口和腹橫筋膜的修補。針對這部分患者,我們利用生物可吸收材料可降解、異物感小、不影響發育的特點,采用脫細胞基質材料生物補片進行腹股溝疝的修補。同時,這一技術也已推廣應用到青壯年腹股溝疝的患者。
14、各類腹外疝手術的個體化治療
腹腔內容物經腹壁裂隙或缺損及薄弱區突出到皮下形成可復性或不可復性包塊稱為腹外疝(又稱腹壁疝)。腹外疝包括腹股溝疝、股疝、臍疝、切口疝、造口旁疝、白線疝、半月線疝、腰疝等,但以腹股溝疝最常見,并被老百姓稱為“小腸疝氣”。腹外疝種類、手術方式及修補材料較多,我科根據患者具體病情為每一位患者制定合理的治療方案,尤其是針對各類疑難復雜腹壁疝患者(如合并肝硬化腹水、肥胖、巨大疝、嵌頓疝、腫瘤等),達到最佳的個體化的治療效果。
15、“雜交技術”及“組織結構分離技術”治療各種巨大、復雜疑難切口疝
小切口輔助腹腔鏡的“雜交技術”結合了開放與腹腔鏡手術各自的優點,又有效地避免了其各自的缺點:切口較單純開放手術小,去除疝囊徹底,可關閉疝環缺損;補片放置容易、位置準確,可直視下固定,固定更加牢固;又可腔鏡下觀察補片固定效果;同時還可有效減小所用補片大小。而“組織結構分離技術”能實現各種巨大的腹壁缺損的關閉,恢復腹壁功能及完整性,將適合的補片置入腹壁間隙內從而加強腹壁強度減少復發率,已成為目前治療巨大、復雜切口疝的理想術式。
16、產后腹直肌分離的修復
產后腹直肌分離是產后最常見的疾病,一般通過自身鍛煉及儀器輔助多可自愈,但隨著近年多胎產婦及高齡產婦增多,腹直肌分離發病率明顯增多,如果產后一年腹直肌分離仍在兩指及以上,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則應考慮手術治療,開放手術傷口長,恢復慢,術后腹部留有明顯瘢痕,而腹腔鏡手術不但切口小、恢復快,住院時間短,保證了治療效果的同時達到了微創美觀的效果。
17、造口門診
患者接受造口后,居家會遇到許多問題,包括心理問題,造口并發癥處理、造口用具的選擇使用等,通過造口門診的平臺,專業造口治療師接觸患者及家屬,解決生理、心理問題,通過技術指導、心理疏導等,讓患者提高生活質量,回歸社會。有些并發癥屬于造口晚期并發癥,通過宣導逐步要讓患者及家屬知曉并預防,解決患者的痛苦。我科朱小萍護士團隊擁有國際級造口治療師(ET),北京護理學會傷口造口失禁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醫師協會肛腸醫師分會腸造口委員、北京健康管理協會護理分會理事、北京衛生職業學院護理專業課程行業合作專家等職務,長期從事傷口造口失禁方面工作,負責醫院造口失禁專科護理會診工作,負責醫院壓力性損傷會診工作,尤其在造口護理方面,針對圍手術期的護理特點形成了一套規范的護理方案:術前造口定位、術前造口知識宣教、術后造口早期干預指導觀察等,大大緩解患者及家屬的焦慮、降低了造口并發癥的發生,減輕了患者的痛苦、減輕了家屬的負擔。
二、各院區特色
1、本部:
本部普外科擁有床位39張,以胃腸道腫瘤的治療、減重代謝性疾病的外科治療、胃食管返流的外科治療及腹壁疝的手術治療為主要特色。在腹腔鏡微創手術領域有著豐富經驗,廣泛開展腹腔鏡手術應用于胃腸道腫瘤切除、減重代謝手術和胃食管返流修復等方面,且對腹壁疝的治療也取得了顯著成效。
于低位直腸腫瘤保肛治療技術精湛,為患者提供了更為精準、安全的手術方案。通過跨學科合作,結合直腸癌新輔助治療后的多點穿刺活檢技術,加上MDT模式,并結合癌基因相關檢測,結合靶向、免疫藥物的治療,讓患者在腫瘤治療中獲得最大收益。
本部普外科開展的減重代謝手術,對于2型糖尿病來說,通過減重手術可以得到非常好的效果。同時還會改善其他的代謝病,如高血壓、高血脂等以及睡眠暫停等問題。目前年手術量達到250臺左右。
此外,針對患者術后的快速康復,本部還特別引進了國際上先進的加速康復外科理念,通過優化圍手術期管理,減少患者創傷應激,進一步縮短了住院時間,降低了并發癥發生率。我們的目標是以更精準的治療,更人性化的服務,為患者提供全面、高效的醫療體驗,助力患者早日康復,重拾健康生活。
對本部造口護理與外科治療技術相結合,特設造口專病門診,結合國內外先進理念,力求為造口患者帶來更為優質的醫療服務。
2、常營院區:
普外科擁有主任醫師1人,副主任醫師3人,以胃腸道腫瘤的手術治療、減重代謝性疾病的外科治療、胃食管返流的外科治療及腹壁疝的手術治療為主要特色。
擅長腹腔鏡微創手術,創手術,對各類胃腸道腫瘤的切除及微創治療有著成熟的經驗。同時,院區還注重個體化治療,結合患者具體情況,提供精準的手術方案及綜合治療方案,以提高患者生存質量及治療效果。此外,常營院區在加速康復外科領域也取得了顯著成果,通過優化圍手術期管理,降低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縮短住院時間,使患者盡快恢復健康。
常營院區同時開展胃腸道機器人手術,運用機器人手術技術應用于胃腸道腫瘤切除等領域,使得手術過程更加精準、創傷更小,患者恢復更快。
3、石景山院區:
普外科擁有5名副主任醫師以上級別專家,共分為4個專業組:胃腸外科、乳腺及甲狀腺外科、肛腸外科和門診日間手術。以胃腸道疾病微創手術、胃腸危急重癥搶救、乳腺疾病標準化個體治療、復雜肛腸疾病無痛微創治療為特色。
科室診治的疾病有:1、消化道疾病:如胃腸道腫瘤、胃腸穿孔、闌尾炎、腸梗阻等;2、乳腺疾病:乳腺癌、乳腺增生、乳頭溢液等;3、甲狀腺疾病:甲狀腺癌、結節性甲狀腺腫、甲狀腺腺瘤等;4、肛門疾病:痔、肛瘺、肛裂,肛周膿腫,便秘等;5、周圍血管疾病:下肢靜脈曲張等;6、其他:外科感染、腹膜后腫瘤等。
與急診室、急診監護室合作,開通急腹癥微創診斷治療的綠色通道。極大方便普外科急癥患者的診治,如急性闌尾炎、消化道穿孔、腹膜炎、腸梗阻等患者,加快了入院手術流程,提高了危急重癥的搶救水平。
胃腸專業組微創治療為特色,廣泛開展腹腔鏡胃腸、結直腸腫瘤根治手術和經肛門微創治療直腸良惡性疾病,低位和超低位保留肛門手術,腹部無切口經肛門直腸癌根治手術。普外科多名醫生具有國內外研習微創手術的經歷。
乳腺及甲狀腺專業組在乳腺癌診斷、治療和隨訪方面具有非常大的優勢,實施以改良根治術、根治術為中心的規范化、個體化綜合治療,在改善生存率和生存質量方面取得優異的成果。我科擁有乳管鏡設備,專門用于乳透溢液、乳管內腫瘤的診斷。有乳腺旋切設備通過真空旋切微創手術診治乳腺良惡性疾病。該組對甲狀腺良惡性腫瘤的診治亦具有豐富經驗。
肛腸專業組擁有國內知名專家李恒爽教授,在無痛治療肛腸疾病方面一直處于國內較領先地位。擁有直腸測壓裝置,專門用于便秘等患者直腸、肛門功能的檢測和治療。
低位、超低位直腸癌的保肛手術
傳統的直腸癌根治術對于癌腫距離肛門7厘米以下的患者,保留肛門的可能性很小。得知自己患了直腸癌已經是非常不幸的事情,當醫生告知因為癌腫位置接近肛門,手術切除癌腫便不能保留肛門時,對直腸癌患者來講猶如“雪上加霜”。隨著醫療器械的發展進步,通過使用一次性吻合器、閉合器(雙吻合器),使得距離肛門5-7厘米的患者在癌癥根治的前提下能夠保留肛門。王振軍教授在國內較早開展“內括約肌切除治療超低位直腸癌(ISR)手術”,使得癌腫距離肛門3-5厘米的患者,在癌癥根治的前提下,達到保留肛門的目的,該手術主要適用于低位早期直腸癌患者,這種人性化的治療手段給低位直腸癌患者帶了福音。我院胃腸外科具有該項技術的豐富經驗,愿為廣大患者提供人性化的較佳治療。
加速康復計劃使普外科患者受益
加速康復計劃是按照循證醫學的原理和方法,通過對圍手術期多方面的處理措施改良優化,達到減少外科應激、維護器官功能、促進患者術后康復的目的。我院普外科在國內較早應用該項新理念、新措施,減輕了患者圍手術期痛苦,縮短了住院時間,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應用全新的圍手術期處理方法后,我們的許多患者術前不禁食、不服瀉劑、不灌腸,術后不留置胃管、不禁食,術后第一天即可飲用清淡流質飲食,并可下床活動,尿管和腹腔引流管都盡早拔除。此外還加強鎮痛和腸內營養支持。術后患者疼痛不適減輕,胃腸功能恢復也加快,許多患者在術后第一天就恢復了排氣和排便。患者的術后并發癥降低,住院時間也縮短。許多患者出院前感言:普外科進步快,治大病,不受罪!
較早在國內開展腹會陰聯合肛提肌外直腸癌根治術(Elape)
對于腫瘤位置極低,腫瘤固定和侵犯周圍組織的直腸癌的病人,傳統的手術切除范圍不夠,尤其是側方的腫瘤切除不干凈,這是術后局部復發的重要原因,從而降低了病人的術后生存率。針對直腸癌側方切除不徹底和術后復發率高的特點,王振軍教授較早在國內開展了Elape手術,該技術改變了傳統手術在腫瘤部位形成狹窄腰部、易導致腸管穿孔和腫瘤切除不徹底的缺點,盡可能多地切除腫瘤及其周圍組織,降低了術后的復發率,大大提高了病人的生存率。針對直腸癌根治術后盆底缺損較大的問題,王振軍教授開創性地采用脫細胞真皮基質材料重建盆底,使手術操作更為簡便和有效,縮短了手術時間,減少了術中出血量,病人術后的恢復時間大大縮短。
直腸癌規范治療
直腸癌的治療目前仍以外科手術為主,化療、放療為輔,這三種治療模式是結直腸癌的主要治療模式。手術是直腸癌患者重要的治療方法,術中完整切除直腸系膜,明顯降低了復發率,并可最大限度地保留肛門功能、術后排尿和性功能。對于中低位局部晚期的直腸癌患者,可行術前新輔助化療及放療,可最大限度的縮小腫瘤,提高腫瘤的切除率,降低局部復發率,部分患者經過治療后可達到病理完全緩解。我科通過對直腸癌的規范治療,達到了降低復發率、提高治愈率和生存率的目的,取得了良好療效。
腹腔鏡輔助結直腸手術
優點:1、安全:由于腹腔鏡手術是利用高亮度的照明、攝像技術,將組織放大,使得手術視野范圍增大,圖像更加清晰,組織解剖明了,更加容易辨認,易于精細化操作,大大避免了病變的遺漏,縮短手術時間,減少手術對患者的創傷。2、微創:術者的手在體外操作,不進入體內,進入體內的只是細小而精細的手術器械,避免了開腹手術的器械的牽拉,減少了對腹腔內臟器官的干擾,使得患者恢復更加迅速。3、并發癥低:腹壁戳孔取代了腹壁切口,避免了腹壁肌肉、血管和相應神經的損傷,術后極少出現腹壁薄弱和腹壁切口疝,不會因為腹壁肌肉瘢痕化影響運動功能,不會因為腹壁神經切斷引起相應的皮膚麻木。戳孔感染遠比傳統開腹的切口感染或脂肪液化少。4、保肛幾率高:位置低、接近肛門口的直腸腫瘤實施傳統開腹直腸癌手術需要連同肛門一并切除,同時需要手術在腹部再造肛門,術后終生帶“糞袋”生活,生活質量極大下降。我院較早開展的低位保肛腹腔鏡輔助結直腸手術,大大增加了低位直腸癌患者術后保住肛門及其功能的機率,避免了術后帶“糞袋”生活的煩惱。極大的提高術后病人的生活質量。
減重代謝手術
肥胖會帶來一系列相關的代謝疾病,糖尿病只是其中一種。除此之外,肥胖可誘發和加重高血壓、高血脂、痛風、膽結石、關節病變等疾病,甚至導致呼吸睡眠暫停。到目前為止,手術是使重度肥胖病人獲得長期而且穩定的減重效果的唯一手段。
我科目前開展的減重手術為微創手術,通過腹腔鏡,在肚子上開幾個小孔,創傷小,出血少,恢復快,并發癥相對來說比較少。腹腔鏡減重與糖尿病手術有兩種主流方式,一種是袖狀胃切除術。肥胖者的胃很大,用這種術式將胃的大部分切除,使其容積大大縮小。這樣,即使攝入少量食物,也會產生飽脹感,從而減少食物的攝入量。另一種是胃旁路手術。與胃連接的小腸上段是食物吸收的主要部位,如果曠置部分小腸,那么食物的吸收將會顯著減少。通過手術,不僅將胃縮小,而且將三分之一的小腸曠置,將胃和遠端的小腸連接。這樣,食物的吸收將大大減少。具體選擇什么樣的手術,要根據患者的身體情況確定。一般來說,手術后一到兩年體重可降到最低,之后會慢性穩定下來。體重變化也與生活方式密切相關,如果飲食失節、缺少運動,體重又會有所反彈,如果注意的話,可以長期保持下來。
對于2型糖尿病來說,通過減重手術可以得到非常好的效果,甚至效果超過以往的所有糖尿病治療方式。83%的肥胖合并2型糖尿病的人,通過手術不僅體重降下來,血糖也變得正常了。總的來說,優于胰島素和降糖藥的治療效果。同時還會改善其他的代謝病,如高血壓、高血脂等以及睡眠暫停等問題。
胃食管返流外科治療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一種常見疾病,我國成人中,癥狀性GERD患病率達到3.1%。常規治療包括抑酸劑、促動力藥和黏膜保護劑,但仍有30%的患者在使用藥物后癥狀無明顯緩解。目前外科醫師認為,GERD的本質是食管胃結合部抗反流屏障功能降低,而修復抗反流解剖結構是治療GERD的根本方法。我科開展腹腔鏡下胃底折疊術,包括Nissen、Toupet和Dor三種術式,根據患者的不同情況個體化選擇手術方式。患者術后的癥狀緩解明顯,持久穩定,擺脫長期口服藥物治療,滿意度高。
復雜肛瘺的微創治療
肛瘺的傳統治療包括瘺管切除、瘺管切開掛線等術式,復雜肛瘺治療存在創傷大、肛門功能不可逆損傷、愈合時間長(6-8周)、復發率高等缺點,給患者帶來莫大痛苦。我科王振軍教授團隊在國內、外較早設計并使用異體脫細胞異體真皮基質補片(ADM),剪裁成肛瘺栓進行肛瘺的填塞治療,效果良好。后期在肛瘺栓治療的基礎上,結合經括約肌間肛瘺結扎術(LIFT),提出并設計了LIFT-plug的技術,優點:(1)微創:本方法簡單易行、手術打擊小、術后痛苦輕;(2)成功率高,長期隨訪成功率可達87%;(3)安全性,無排斥反應及毒副作用,不損害肛門功能,不會造成肛門畸形; (4) 愈合快、較早恢復正常工作學習活動,術后3-5天即可出院。該技術目前已在國內20余家醫院推廣應用,并在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年會上做專題發言,在中華胃腸外科雜志上以評述發表,聯合多家醫院實施的前瞻性隨機對照研究也正是了LIFT-plug的療效,并受邀參加2015年美國ASCRC年會做大會發言,研究結果發表在Dis和Ann Surg等雜志。
肛瘺鏡手術
肛瘺鏡手術是目前微創技術中唯一能在直視下對肛瘺所有管道和內口進行操作的技術,該方法術野清晰,和傳統肛瘺切開掛線術相比,能完整的保留肛門括約肌,創面愈合時間縮短。
重度痔的微創治療:重度痔病是肛腸外科疑難問題之一,包括Ⅲ、Ⅳ度環狀內痔,Ⅲ、Ⅳ度環狀混合痔。內痔核長期反復脫出,導致肛門括約肌松弛、收縮乏力,脫出內痔還納困難,反復脫出的痔組織和肛門及內褲的摩擦,又引發痔組織水腫、增生,導致還納更加困難,形成惡性循環。目前,針對重度痔病可選擇的手術方式包括:環切術、Milligan-Morgan 術、吻合器痔上黏膜環切術(PPH或STARR術)等。每一種治療方式都有本身的優勢和不足,不存在一種術式適合所有情況,我們在治療中綜合痔病的嚴重程度以及患者的自身情況,制定個體化微創治療方案,痛苦小,恢復快,手術并發癥率低、復發率低。
出口梗阻型便秘
便秘就是排便費力、困難,與大便的性狀(干、稀)無關。便秘在臨床上分為:結腸慢傳輸型(大腸蠕動慢)、出口梗阻型、混合型(前二型兼有)。其中結腸慢傳輸型主要通過內科治療,利用藥物緩解癥狀,但嚴重的出口梗阻型需外科手術治療。我們采用吻合器經肛門直腸部分切除術(Stapledtransanalrectalresection, STARR),該手術方式是通過經肛門雙吻合器技術同時切除直腸前突及套疊脫垂的直腸壁,以治療出口梗阻型便秘,手術操作簡單、時間短、創傷小、出血少、術后疼痛輕微、并發癥少,療效較滿意,優于傳統手術,是一種微創治療出口梗阻型便秘行之有效的方法,對特定的患者療效滿意。
腹股溝疝日間手術
日間手術是指患者在1天(24h)內入、出院完成的手術,目前腹股溝疝絕大部分手術可按日間手術流程實施,日間手術可縮短平均住院時間、降低患者醫療費用,在降低患者感染率和加速患者康復方面具有突出優勢,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選擇個體化手術方式。
微創-腹腔鏡疝修補術
國內腹腔鏡疝修補術得到廣泛開展。患者腹壁上只留有2個0.5厘米和1個1厘米的戳口。目前,隨著技術和材料學的發展,腹腔鏡手術的治療費用與開放修補手術的差距逐漸縮小,并被越來越多的患者所接受。
局部神經阻滯麻醉下的腹股溝疝無張力修補手術
無張力疝修補術是目前全世界公認的治療腹股溝疝最理想的術式,我科采用局部神經阻滯麻醉下的腹股溝疝無張力修補手術,為廣大腹股溝疝患者帶來福音。此術式能夠降低手術麻醉對人體的影響,尤其適合于高齡、合并癥多、基礎條件差的患者。
青少年及青壯年患者腹股溝疝生物補片修補術
青少年的腹股溝疝多數存在腹橫筋膜的缺損和薄弱,而單純行疝囊高位結扎術后的復發率高,因此手術中需要行內環口和腹橫筋膜的修補。針對這部分患者,我們利用生物可吸收材料可降解、異物感小、不影響發育的特點,采用脫細胞基質材料生物補片進行腹股溝疝的修補。同時,這一技術也已推廣應用到青壯年腹股溝疝的患者。
各類腹外疝手術的個體化治療
腹腔內容物經腹壁裂隙或缺損及薄弱區突出到皮下形成可復性或不可復性包塊稱為腹外疝(又稱腹壁疝)。腹外疝包括腹股溝疝、股疝、臍疝、切口疝、造口旁疝、白線疝、半月線疝、腰疝等,但以腹股溝疝最常見,并被老百姓稱為“小腸疝氣”。腹外疝種類、手術方式及修補材料較多,我科根據患者具體病情為每一位患者制定合理的治療方案,尤其是針對各類疑難復雜腹壁疝患者(如合并肝硬化腹水、肥胖、巨大疝、嵌頓疝、腫瘤等),達到最佳的個體化的治療效果。
“雜交技術”及“組織結構分離技術”治療各種巨大、復雜疑難切口疝
小切口輔助腹腔鏡的“雜交技術”結合了開放與腹腔鏡手術各自的優點,又有效地避免了其各自的缺點:切口較單純開放手術小,去除疝囊徹底,可關閉疝環缺損;補片放置容易、位置準確,可直視下固定,固定更加牢固;又可腔鏡下觀察補片固定效果;同時還可有效減小所用補片大小。而“組織結構分離技術”能實現各種巨大的腹壁缺損的關閉,恢復腹壁功能及完整性,將適合的補片置入腹壁間隙內從而加強腹壁強度減少復發率,已成為目前治療巨大、復雜切口疝的理想術式。
產后腹直肌分離的修復
產后腹直肌分離是產后最常見的疾病,一般通過自身鍛煉及儀器輔助多可自愈,但隨著近年多胎產婦及高齡產婦增多,腹直肌分離發病率明顯增多,如果產后一年腹直肌分離仍在兩指及以上,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則應考慮手術治療,開放手術傷口長,恢復慢,術后腹部留有明顯瘢痕,而腹腔鏡手術不但切口小、恢復快,住院時間短,保證了治療效果的同時達到了微創美觀的效果。
造口門診
患者接受造口后,居家會遇到許多問題,包括心理問題,造口并發癥處理、造口用具的選擇使用等,通過造口門診的平臺,專業造口治療師接觸患者及家屬,解決生理、心理問題,通過技術指導、心理疏導等,讓患者提高生活質量,回歸社會。有些并發癥屬于造口晚期并發癥,通過宣導逐步要讓患者及家屬知曉并預防,解決患者的痛苦。我科朱小萍護士團隊擁有國際級造口治療師(ET),北京護理學會傷口造口失禁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醫師協會肛腸醫師分會腸造口委員、北京健康管理協會護理分會理事、北京衛生職業學院護理專業課程行業合作專家等職務,長期從事傷口造口失禁方面工作,負責醫院造口失禁專科護理會診工作,負責醫院壓力性損傷會診工作,尤其在造口護理方面,針對圍手術期的護理特點形成了一套規范的護理方案:術前造口定位、術前造口知識宣教、術后造口早期干預指導觀察等,大大緩解患者及家屬的焦慮、降低了造口并發癥的發生,減輕了患者的痛苦、減輕了家屬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