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事病歷
一場跨越300天的生命接力
近日,北京朝陽醫院常營院區呼吸與危重癥醫學中心一病區迎來了一位特殊的復診患者。64歲的趙阿姨緩緩步入病房,臉上洋溢著久違的笑容。然而讓人無法想象的是,就在一個月前,她還因“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動脈高壓”而生命垂危。
時間回溯到2024年6月,趙阿姨因氣短明顯到醫院就診。她有肺栓塞和肺動脈高壓的病史,盡管一直規律服用抗凝藥物,卻未能阻止血栓的再次侵襲。到了2025年1月,趙阿姨再次出現胸悶、氣短的癥狀。2月,當她來到朝陽醫院就診時,肺動脈CT檢查結果顯示心臟增大、心包積液,病情已經十分危重。
“患者的肺動脈收縮壓達到120mmHg,平均壓高達65mmHg,比血壓還高!”常營呼吸一病區副主任龔娟妮回憶道,“這意味著她的心臟正承受著巨大的壓力,隨時都有猝死的可能。”面對如此危重的病情,楊媛華教授、龔娟妮主任醫師帶領肺血管病團隊展開了一場與死神的較量。同時,趙丹護士長帶領護理團隊也迅速啟動個性化護理方案。
治療初期,團隊先后嘗試使用靜脈降低肺動脈高壓的靶向藥物,但趙阿姨出現了明顯的惡心、嘔吐、腹痛等不耐受反應。這讓她有些沮喪,精神狀態也大不如前。“藥物雖好,但影響到吃飯和營養吸收,必須調整治療方案!”團隊迅速將治療方案改為口服靶向藥物治療,并采取多種其他治療措施。護理團隊也幫助趙阿姨更好地了解疾病相關知識。然而,經過三天的治療,趙阿姨的病情并無明顯改善。
病情危重的趙阿姨
“當時的情況非常危急,常規治療手段已經難以奏效。”楊媛華教授表示,“但我們始終堅信,只要有一線希望,就要盡百分之百的努力。”經過多學科會診,團隊決定冒險為患者實施肺動脈球囊擴張成形術(BPA)。雖然BPA通常較為安全,但對于這種危重病人來說,手術風險卻非常高。
患者年齡較大、發病時間長、基礎疾病多,手術過程中隨時可能出現嚴重并發癥。但為了挽救趙阿姨的生命,團隊毅然選擇了迎難而上。在導管室里,介入醫學科副主任王劍鋒指導醫護人員全神貫注地操作著,每一個動作都小心翼翼。經過數小時的緊張努力,手術終于順利完成。
術后,趙阿姨的病情得到明顯改善。出院后,她繼續接受靶向藥物降肺動脈壓、抗凝、利尿等治療。2025年3月復診時,她的各項指標均已明顯好轉,生活質量也得到了顯著提高。如今,趙阿姨已經可以在家里行走活動,這是她之前無論如何也想不到的。
康復的趙阿姨溢著久違的笑容
“是朝陽醫院醫生們的不離不棄給了我第二次生命。”趙阿姨激動地說,“他們不僅醫術精湛,更有一顆仁愛之心。”這場跨越數百天的生命接力不僅展現了現代醫學的力量,更彰顯了醫者仁心的崇高精神。
在醫療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朝陽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中心常營院區肺血管團隊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生命至上”的醫者情懷。他們不斷探索、勇于創新,在危難時刻挺身而出,為患者撐起了生命的希望。這不僅是醫者的責任與擔當,更是對生命的敬畏與守護。
呼吸危重癥醫學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