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新聞
朝陽房顫復合技術團隊為持續長程房顫患者帶來獲益
持續十一年的顫動一朝停止。3月8日,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以下簡稱朝陽醫院)心臟中心為一名71歲的患者成功實施內外科聯合一站式雜交房顫射頻消融術,解決了困擾患者多年的頑疾與問題。
71歲的孫大爺有一個持續11年的問題困擾著他,那就是心房顫動。雖然這位樂觀的老人只是偶爾感受到心慌的癥狀,但是房顫帶來的血栓風險卻像一顆定時炸彈一樣跟隨著他。為了避免血栓,老人只能每天口服抗凝藥物,但與此同時,隨著患者年齡的增加,房顫的發作越來越頻繁,出血的風險又不可避免地上升了。
近1年來,患者心慌的癥狀逐漸加重了,生活質量受到嚴重影響的孫大爺終于下定決心進行系統治療。可是持續如此長時間的房顫并不容易治療,內科導管射頻消融對于持續性房顫的復律成功率較低,外科射頻消融則具有較大的創傷。
在這種情況下,朝陽醫院心臟中心團隊給出了最適合的治療方案——內外科聯合一站式雜交房顫射頻消融。在方案中,外科醫生負責心臟左側肺靜脈及左房左側的消融和左心耳、Marshall韌帶的處理,內科醫生則負責右側肺靜脈和兩側連接部的消融。對于外科醫師,左側射頻消融僅需在左側胸壁打3個操作孔即可完成,對于左心耳采用心耳夾夾閉不僅大幅減少了栓塞風險,還避免了異物置入,術后不再需要服用抗凝藥物。對于內科醫師,心臟右側消融難度遠低于全心臟的消融,這種結合不僅能提高手術成功率,更能明顯降低手術難度,縮短手術時間。
3月8日,在心臟中心多位專家的高度重視與支持下,手術開始了。接力棒首先握在復合技術團隊的外科醫生手里,在胸腔鏡的輔助下,醫生順利完成了左側肺靜脈的射頻消融,左房頂部、底部,重點消融處理Marshall韌帶,并且應用心耳夾確切地夾閉左心耳,整個過程非常順利。下一棒落在了心臟電生理團隊手中,在電生理醫師的操作下,消融部位的心臟很快被標測出來,確認外科操作的質量后開始了剩余部分的導管消融。在心臟中心副主任劉興鵬、主任醫師劉小青的帶領下,顯示器上的消融線逐漸形成,隨著心律轉為竇性,同時也宣告了手術取得了節段性勝利。第三棒傳到了心外ICU團隊手中,在主任醫師安向光的主導下,各種監護、治療和護理工作有序進行。孫大爺也在手術后3小時完全清醒,并于術后第一天清晨成功脫離呼吸機支持并轉到普通病房。雖然接下來的治療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接力棒也會逐步傳遞到病房、門診及隨訪團隊手中,但是躺在病床上的孫大爺眼神里多了一分輕松,11年的包袱總算卸掉了!
房顫射頻消融的復合技術是朝陽醫院心臟中心的“新名片”之一,這例手術的成功完成也標志著心臟中心發展新階段的開啟,相信在不遠的將來,心臟中心的各種特色技術將為更多的患者帶來更多獲益。
心臟中心 高杰 賈彥雄
上一篇: 我院舉辦國際腎臟病日主題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