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術新療法
顱內外動脈搭橋術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疾病
編者按:人們對健康的渴求是推動醫學發展的不竭動力。因此,在臨床實踐中應用科技發展的最新成果亦是所有醫者的永恒追求。朝陽人積極跟進國際醫學發展動態,僅2013年,就有33個科室的155個醫療技術項目通過醫院審核,獲批開展。院報刊登了《泌尿外科開展3D腹腔鏡技術》一文后,引起強烈反響。為此,院報特設立《技術一招鮮》專欄,陸續推介這些優勢技術,歡迎各臨床科室踴躍投稿。
10月23日我科成功完成又一例顳淺動脈-大腦中動脈搭橋術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疾病(ICVD),取得良好效果。
患者劉某首先因反復發作性左側肢體麻木無力入住神經內科,由介入科會診行腦血管造影發現右側大腦中動脈閉塞,后轉入我科治療。全科討論后一致認為具備手術指證,決定實施顳淺動脈-大腦中動脈搭橋術。手術由神經外科李錦平副主任完成,總共歷時6小時20分鐘,用10-0縫線成功在1mm直徑血管上行端側吻合,共縫合12針,精細程度可想而知。
在腦血管上進行搭橋手術固然顯示了超凡的耐心和顯微手術技巧,但在這么細的血管上搭橋究竟有多大的意義?什么樣的患者才適合做這種手術?帶著這些問題我們采訪了術者李錦平醫師,他對這些問題一一做出了解答。
我們知道大腦組織對缺血缺氧的耐受性非常有限,研究表明完全缺血10分鐘即可造成神經元的不可逆損傷。而在發生完全梗塞之前,大腦內存在處于缺血臨界狀態的“缺血半暗帶區域”,反復短暫腦缺血發作(TIA)就是這種警戒狀態,提示我們需要積極的治療干預。顱內外血管重建手術跟許多預防性手術一樣,體現了“上工治未病”的思想。
目前,ICVD發病率呈逐年增加的趨勢,傳統的治療方式包括藥物和血管內介入治療。其中對于顱外段血管狹窄,頸動脈內膜剝脫或支架置入術已為大家所熟知,但對于癥狀性顱內血管狹窄的危害性大眾認識仍然不足。流行病學研究提示東方人群更易高發顱內段動脈狹窄,許多患者直至發生嚴重危及生命的大面積腦梗塞才求診于外科,失去了血管重建手術預防缺血卒中發作的最佳時機。
顱內外血管重建手術可分為直接搭橋和間接搭橋兩類,其中直接搭橋術又分為低流量搭橋和高流量搭橋兩類術式,目前應用較多的是顳淺動脈-大腦中動脈搭橋術。手術通常選擇頭皮上的顳淺動脈后支,在顳部開小骨窗,顯微鏡下分離并選擇大腦中動脈分支中合適的受體動脈,10-0縫線吻合血管,使缺血的腦組織得到頭皮血管的血液供應。由于頭皮血供側枝循環豐富,原供血區頭皮不會受明顯影響。
目前這種搭橋手術的適應證主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面:應是頸內動脈或大腦中動脈主干的狹窄、閉塞,且側枝循環不充分,對于深穿支區梗死采用此技術效果不佳;癥狀性頸內動脈系統血管狹窄造成的反復TIA發作和輕度神經功能障礙,但無嚴重偏癱、失語;CT、MRI影像學檢查無大面積腦梗死,腦血管儲備能力低下,特別是存在急需挽救的“缺血半暗帶區域”;經過規范的內科藥物治療無效者。
對于手術前大腦慢性缺血的血流動力學評估,氙增強CT( Xe-CT) 和PET是經典的方法,目前CT灌注成像(PCT)相對而言更加經濟簡單方便。PCT圖像可以顯示腦血流量、腦血容量、對比劑平均通過時間、峰值時間等參數,通過計算相關參數可以區分可逆和不可逆缺血。應用PCT可以較為簡便地篩選適合手術的患者和進行手術前后效果的對比評價。
對于搭橋手術的效果,國內外的研究和我們自己的經驗都表明,搭橋血管的近期和遠期通暢率都是較高的,能夠有效降低再次缺血性腦卒中的風險。
總之對由于頸內動脈或大腦中動脈的狹窄、閉塞引起的反復TIA發作、經規范的內科藥物治療無效的患者,顱內-外血管搭橋術是一條新的選擇。
患者劉某術后復查證實搭橋血流通暢,CT腦血流灌注明顯改善,到發稿時為止患者TIA癥狀未再發作。這例患者的治療過程是多科室協作的成功典范,歷經神經內科規范的藥物治療,介入科會診無血管內治療條件,由我科來完成搭橋手術。廣開多科室協作之路,選擇合適的適應證,積極穩妥地開展此類新型手術,相信將造福更多的患者。
(神經外科 譚可 攝影 梁寶印)
上一篇: 復雜心律失常手術的第三只眼
下一篇: 泌尿外科開展3D腹腔鏡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