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朝陽醫院神經外科副主任劉長青教授團隊,為一名70歲帕金森晚期患者成功實施了腦起搏器植入手術,幫助他恢復了行動能力。
該患者已患帕金森病12年,起初僅是右手偶爾輕微抖動,但隨著病情不斷加重,癥狀愈發嚴重,最終喪失了自理能力。雖然初期藥物治療對癥狀有良好改善,但隨著病情惡化,藥物效果持續時間日益縮短,患者甚至出現了幻覺、抑郁等精神癥狀。
患者家屬為尋求進一步治療,找到了劉長青教授。經過詳細評估,劉長青發現患者的大腦出現明顯萎縮,病情已發展至晚期。經過團隊細致的檢查與評估,決定為這位高齡患者實施腦起搏器植入手術。
劉長青教授團隊精心制定了手術計劃。根據患者病情,選定雙側丘腦底核(STN)作為治療靶點進行腦起搏器植入。團隊運用了神經外科手術機器人,幫助醫生精確定位患者大腦位置。機器就像一個“導航儀”,確保電極能精準插入大腦目標區域,同時巧妙避開周圍重要血管,大大降低了手術風險。醫生通過屏幕可直觀看到大腦的三維圖像,實時掌控每一步操作,確保電極植入精確無誤。此外,團隊還采用了電生理監測技術,為大腦“聽力”增添了一把“耳朵”。借助此技術,醫生能實時“聆聽”大腦神經的信號,確保電極插入位置的準確度控制在0.1毫米以內。

術中機器人輔助導航
手術第二步,是將一個小型電池裝置(刺激脈沖發生器)植入患者胸部,類似心臟起搏器,通過電纜與大腦電極相連。一個月后,患者開始接受腦起搏器的電刺激治療,醫生根據患者反應調整刺激強度。經過兩次調整后,患者癥狀顯著改善。原本困擾患者的癥狀波動逐漸消失,行動能力得以恢復,整體生活質量也大幅提升。
帕金森病作為一種常見的中老年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在我國65歲以上人群中患病率為1.7%。預計到2030年,帕金森病患者將達到500萬左右。該病主要癥狀包括震顫、肌肉僵硬、動作遲緩、平衡失調等,患者不僅面臨運動困難,還可能遭受睡眠障礙、嗅覺喪失等非運動癥狀的困擾。
腦起搏器(腦深部電刺激術)是一種通過電刺激調整大腦特定區域活動,從而改善帕金森病癥狀的治療方法。該技術已有超過30年的歷史,并廣泛應用于治療帕金森病、肌張力障礙、特發性震顫、癲癇等神經系統疾病。手術的關鍵在于精確鎖定大腦目標區域。朝陽醫院神經外科通過精確的操作,植入的電極能更好地控制癥狀,為患者帶來更為持久的緩解和更高的生活質量。
神經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