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優質醫療資源擴容,打造區域均衡布局
為進一步優化北京優質醫療資源布局,滿足北京東部地區群眾的看病就醫需求,5月29日,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常營院區正式開診。
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在市衛生健康委、市醫管中心等各級部門的大力推動下,市政府重點工程——北京朝陽醫院常營院區如期開診。常營院區還將率先打造全口徑、全流程、全疾病周期的“三全”數智化醫院,努力提供更高質量、更高水平的醫療技術與服務。
北京朝陽醫院常營院區總建筑面積19.8萬平方米,編制床位1000張,日均門急診量6000人次。開設包括內、外、婦、兒科在內的全部學科的門診、急診急救以及住院病房,同時配套建設科研及教學。第一批開放門診科室35個,專業病區4個,病床121張,5間手術室,急診醫學科同步開放,所有配套檢驗檢查項目開放,努力在滿足北京東部地區居民對優質醫療資源需求的同時輻射津冀地區。
推進醫療管理和質量同質化、醫療特色差異化發展

作為優質醫療資源擴容與區域均衡布局的示范工程,朝陽醫院常營院區在醫療管理與醫療質量方面與院本部實現同質化發展,在醫療特色方面實現差異化發展。如醫院特色學科之一的高壓氧科將整體平移至常營院區,新氧艙擁有國內最大的兩組三艙七門式空氣加壓方艙群,分為常規治療艙、重癥治療艙和特需治療艙,全方位滿足患者的不同需求,治療最大容量為62人。氧艙創新地設計了國際上最先進的艙內多模態監護系統及存儲分析平臺,可進行艙內心電監測、呼吸機支持、腦功能監測等,并開展相關量表評分,為患者提供個性化的高壓氧治療方案。
實現信息技術與醫療服務深度融合,打造“數智化醫院”

常營院區開診后,將以患者需求導向為核心,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醫療服務深度融合,全力打造“數智化醫院”。如推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門診患者自助式服務簡化就醫流程;提供以患者為核心的醫技檢查多途徑預約;開通線上常見病和慢性病的復診、隨訪、遠程指導;住院患者可直接“拎包入住”、互聯網訂餐、遠程會診、宣教、復查等智能體驗;依托5G急救系統滿足患者“上車即入院”的院前急救服務需求;在確保醫療質量和信息安全的前提下,通過APP向患者深度開放檢驗、檢查、病歷、體檢、電生理等超過95%的數據報告,通過“三全”數智化醫院建設,努力解決看病就醫中的“難與繁”。
建設集成化管理平臺,以科技提升治理效能

在持續提升醫院管理效率,助力醫院高質量發展方面,常營院區在設計建設過程中利用建筑信息模型技術(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簡稱BIM),構建醫院空間資源實時管理和調度平臺,實現空間資源的動態管理和合理使用,形成以院長駕駛艙為核心,由運行資源模塊、醫療空間管理模塊、醫療質量控制模塊、設備物資管理模塊等組成的具有豐富內涵的醫院集成化管理平臺。通過對門診診室、住院床位等臨床資源的實時動態管理,實現對臨床診療空間資源的及時合理調度,最大程度保障醫療服務供給。
形成一院三區發展新格局,助力醫院高質量發展

常營院區的開診,標志著北京朝陽醫院形成“一院三區”的發展新格局。在未來發展中,北京朝陽醫院將加強優勢學科領先地位,統籌資源配置,加速潛力學科建設發展,進一步推動學科深度融合和協同發展,形成貫穿北京市“東-中-西”、資源匯集、優勢互補的格局,努力實現“強綜合、強專科、國內領先、國際知名的醫學中心”建設目標。
醫院本部將進一步“瘦身升級”,聚焦中心城區居民基本醫療服務及疑難雜癥、急危重癥救治,并大力發展國際醫療,助力首都國際交往中心建設。充分發揮教育部國家重點學科、國家衛健委重點臨床專科(呼吸危重癥醫學)及北京市呼吸疾病研究所的作用,發展研究型病房,推進向研究型醫院轉型發展。
常營院區滿足周邊居民醫療救治需求,承擔促進優質醫療資源均衡布局的重要任務,努力成為國家急診重癥醫學中心。進一步擴大醫院優勢學科建設規模和服務面和影響力,促進潛力學科的特色發展及其精細化、精益化的資源布局。常營院區將作為醫學人才教育教學基地,積極開展轉化醫學研究和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同時,以推進智慧化醫療、服務和管理為抓手,構建數智化醫院建設,實現醫療服務體系重塑。
石景山院區將強化急危重癥、疑難病例以及公共衛生應急、婦兒疾病診治能力,補充京西地區缺乏區域醫學中心資源的短板,同時打造國家職業病與中毒醫學中心,建設成為區域公共衛生應急救治中心和區域婦兒診療中心,守好京西地區“西大門”。
未來,北京朝陽醫院在“一院三區”發展格局下,突出各院區功能定位,建設“三全”數智化醫院,提供高質量、高水平的醫療技術與服務,全面推動醫院高質量發展,為推進健康北京、健康中國建設,保障人民生命健康譜寫朝陽醫院新篇章。
同時,為慶祝北京朝陽醫院建院65周年,在常營院區開診當日,“融智慧 舉創新 朝未來 邁向高質量發展新征程”院士高端論壇在常營院區舉辦。論壇邀請到中國工程院院士、副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院校長王辰,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執行院長董家鴻,中國科學院院士、首都醫科大學原副校長王松靈等院士做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