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7日,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以下簡稱北京朝陽醫院)接受新華社、人民網、央廣網、中國日報、北京電視臺、北京日報等十余家權威媒體集體采訪,介紹當前醫院高效提升接診能力,全力保障急危重癥患者救治工作情況。北京朝陽醫院黨委常委、副院長、急診科主任郭樹彬,門診辦公室副主任張玉華,信息中心副主任韋力回答了重點問題和相關措施。

連日來,隨著患者人數增加,北京朝陽醫院急診和發熱門診陸續接診有基礎疾病的患者或高齡急危重癥患者。醫院為了滿足患者就醫用藥需求動員全院力量,多措并舉,擴容整體收治能力,全力以赴保障急危重癥患者救治。
郭樹彬在采訪中介紹,自12月15日起,醫院依托呼吸、急診、重癥醫學科、心血管、神經等專科優勢,組建綜合救治病區,收治急危重患者,疏解急診壓力。通過整合床位資源、重癥監護病房改造、重癥理論和實操培訓等加強重癥資源儲備,提高醫院重癥患者的救治能力,降低病死率。截至12月26日,醫院共開設綜合救治病區15個,開放床位數538張,其中危重癥監護床位69張,綜合救治病區累計收治重癥患者527人。
郭樹彬還表示,危重患者在醫院急診搶救區和發熱門診感染病房經過一段時間的搶救,生命體征平穩后,對不同情況會有不同的處置。其中危重癥患者轉入醫院重癥監護病區;重癥患者仍需要后期持續醫療救治的,轉到院內的新冠重癥綜合救治病區;對于生命體征平穩的老慢衰患者,尚需要一定的醫療照護,比如氧療、輸液等轉到醫聯體醫院進行后續治療;對于生命體征平穩,可以回家靜養的,則可以出院。通過這些出口,不斷地騰出更多的發熱感染病區和急診搶救室等醫療資源,以救治更多的危重患者。
郭樹彬提醒百姓,在新冠感染患者出現以下情形時,可能預示病情加重。1. 患者年齡大于70歲;2. 血氧小于93%; 3. 呼吸困難即呼吸頻率超過30次;4. 血壓高于或低于基礎血壓30%。以上情形為新冠重癥預警指標,如果可能還要社區家庭醫生做主觀判定,如果同時出現,需要及時前往二、三級醫院就診。
張玉華介紹,醫院專門成立了工作專班,每日調度急診和發熱的重癥患者收治情況,通過在院內建立重癥病區、建立亞ICU單元、暢通醫院-醫聯體間的轉診等一系列措施等,擴容醫院的整體收治能力,盡最大力量收治急危重癥患者,緩解急診和發熱門診的壓力,加快重癥患者的周轉。
張玉華表示,隨著近期到院患者增加,醫院急診處于高位運行狀態。針對這一情況,醫院進一步加強急診科醫護力量,加快急診資源的周轉,急診內科診室已從3個增加到6個。同時,針對急診科轉運床吃緊的問題,12月22日上午,朝陽區衛健委緊急協調的3張轉運床、20張折疊床投入使用。醫院也緊急協調為常營院區購置的10張轉運床調運至院本部使用。
張玉華還特別提示,為了保障急危重癥患者盡早得到救治,急診醫學科嚴格執行分級診療,共分為四個級別,其中一級為瀕危,四級為非急癥。患者到院后,需經接診醫護人員評估,其中病情危重、生命體征不穩定的患者將第一時間送入搶救室開展相應治療,因此,對于生命體征平穩的患者有可能因后來的危重癥患者而延后就診,就診時有可能面臨長時間的等待,請廣大市民予以理解。
韋力介紹,為切實滿足新冠患者居家康復期間的就醫需求,醫院不斷升級完善互聯網醫療服務平臺功能,于12月12日開通“新冠感染在線問診”服務。患者下載“朝陽健康云”APP,登錄后點擊首頁“新冠問診頁面”,即可預約在線問診,實現與醫生線上無障礙溝通。為滿足患者的不同需求,北京朝陽醫院先期組織呼吸科、胸外科、中醫科、腫瘤科、產科、生殖中心6個科室為患者提供新冠線上診療服務。患者可以根據自身癥狀、是否有基礎疾病等情況選擇合適的問診科室和醫生。同時,為保障群眾用藥需求,醫院還加大藥品供應,網上就醫購藥更方便,相關藥物也納入醫保報銷,同時支持藥品快遞到家服務。

韋力表示,加強互聯網線上診療服務最大程度釋放了時間和空間對特定診療活動的限制,從而實現醫療服務供給量的增加。患者隨時隨地,通過手機、電腦就可以“云就診”,有效緩解了線下醫療服務的壓力。新冠首診服務上線后,單日在線問診服務量較往常增長4倍。

此外,在屬地朝陽區衛健委的協調下,朝陽醫院還于12月14日在朝陽區體育館開放朝陽醫院第二發熱門診,滿足屬地輕癥患者的購藥需求,將醫院發熱門診作為危重癥患者和普通型患者救治場所,有效地縮短了患者等候時間。

記者還實地探訪了急診搶救室和發熱病房,黨委委員、急診科副主任梅雪和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副主任黃克武介紹了情況,并接待了記者采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