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完整切除,腹腔內器官毫發無傷,手術成功”。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以下簡稱朝陽醫院)西院疝和腹壁外科主任陳杰對手術室門口等候區焦急的家屬交代后,家屬如釋重負、露出笑容。對陳杰來說,術前的仔細評估與縝密的聯合會診換來了預期中的手術成功;而對潘奶奶(化名)而言,這是她生活新階段的開始。
10個月前,79歲的潘奶奶無意間發現自己的肚子似乎變大了很多,雖然不痛不癢,但用手摸著肚子里似乎有軟軟的包塊。由于潘奶奶5年多前曾因為腹膜后高分化脂肪肉瘤接受手術治療,懷著忐忑的心情,家屬帶著潘奶奶來到朝陽醫院向陳杰教授求醫。
陳杰在詳細詢問病史及體格檢查后,為潘奶奶安排了相關檢查。結果顯示潘奶奶腹膜后有一巨大占位,上至膈肌、下抵膀胱,占據了整個腹腔的三分之二;胃、胰腺、左腎、左側輸尿管全部或部分被腫瘤包繞,腫瘤與肝臟、脾臟、腸管分界不清。對于高分化脂肪肉瘤的治療,手術切除是最有效的手段,但手術較為復雜,尤其是面臨如此巨大的腹膜后腫瘤,它與腹腔內各個重要器官和大血管“難分難舍”,相互擠壓,手術切除猶如“虎口拔牙”,難度極大。同時,潘奶奶還合并房顫、心臟瓣膜病等多種疾病,5個月前剛因為重度二尖瓣、三尖瓣關閉不全接受了介入手術治療,一系列合并癥使得手術風險進一步增大。但如果不手術,放任這枚巨大的“不定時炸彈”生長,腹腔壓迫癥狀將繼續加重,進一步引起的并發癥將嚴重威脅潘奶奶的生命。
面對極高的圍手術期風險,陳杰決定組織多學科聯合會診進一步評估患者病情。
多學科聯合會診(Multi-disciplinary team, MDT)是集合外科、內科、影像科、病理科等各個學科的專家,針對患者病情展開深入討論,最終給出綜合性、個體化的治療方案。“以患者為中心,多學科協作,規范化診療”,MDT在國內國際一直扮演著腫瘤患者多學科協作先行者的角色。在潘奶奶的MDT討論會上,來自外科重癥醫學科、麻醉科、泌尿外科、心血管內科、病理科、放射科、超聲科、輸血科等科室的專家各抒己見,針對患者的整體治療方案、手術過程、術中及圍手術期管理等關鍵性問題發表了意見和建議,為可能出現的問題做好預案。
經過慎重考慮和周密準備,手術如期進行。泌尿外科在術前首先為潘奶奶置入了雙側輸尿管支架管,以實現術中對輸尿管的準確識別和保護。同術前考慮的一樣,術中可見腫瘤與胰腺、脾臟、腸管、胃等器官關系密切,左腎被腫瘤完全包繞其中。而且患者曾接受手術治療,局部粘連使解剖游離更加困難。
在麻醉科的全力配合下,陳杰憑借著豐富的臨床經驗與團隊默契配合,小心翼翼地解剖分離,將包繞其中的左腎從瘤體中安全剝離,順利地將腹膜后巨大腫瘤切除,手術時間不到3小時,出血量極少。標本稱重達10斤。
術后的潘奶奶恢復良好,得益于外科重癥監護室和病房護士的精心護理和快速康復(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 ERAS)理念的實施,潘奶奶順利出院。
陳杰團隊的不懈努力及相關科室的精誠合作,不僅讓潘奶奶卸下了沉重的負擔,更幫她重燃了新生活的希望。

潘奶奶的術后病理結果為高分化脂肪肉瘤。病理科專家介紹,非典型脂肪瘤樣腫瘤/高分化脂肪肉瘤是由全部或部分脂肪細胞增生構成的局部侵襲性的間葉源性腫瘤,兩種診斷術語取決于疾病發生部位不同,其形態學及基因改變是相同的。其中,高分化脂肪肉瘤好發于腹膜后、縱隔、精索等較深部位。該病發病隱匿,常在腫瘤巨大、侵犯或擠壓周圍臟器發生合并癥時才被發現。高分化脂肪肉瘤術后易復發,不易轉移;反復復發可出現去分化,成為高度惡性的去分化脂肪肉瘤。
西院疝和腹壁外科 彭鵬 杜華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