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中午12:30,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黨委副書記、常務副院長張宏家帶領醫務人員一行50人緊急趕往北京市昌平區回龍觀街道二撥子村為市民進行核酸采樣,共采集標本4570人份。




醫務人員到達采樣地點后,立即與社區工作人員對接后,發現需要設置兩個采樣點。一個采樣點為一個小區的居民采樣,另一個則為二撥子村村民采樣。張宏家現場指揮人員兵分兩路,一組由醫務處潘京浩帶隊,一組由門辦路璐帶隊,感染辦主任劉冰從院感防控角度規劃工作流程。大家分工協作,開始選擇場地、進行區域劃分、有序布置環境、培訓當地志愿者。
采樣工作開始后,兩組人員遇到了共同的困難。社區選派的志愿者普遍年齡偏大,對手機等通信設備掌握不熟練,小區居民和當地村民年齡大、文化程度低,甚至有不少人沒有智能手機,造成受檢者在手機錄入個人信息環節進展緩慢,嚴重制約了采樣效率。
在此情況下,張宏家馬上指揮改進流程,將信息采集環節前置。醫院信息中心三名工作人員、院辦干事殷鵬宇首當其沖,帶領當地志愿者逐一幫助村民通過手機小程序錄入個人信息,就這樣,大家擰成一股繩,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有效保障了核酸采樣工作的順利進行。




工作過程中,對流程最熟悉的當屬潘京浩和路璐兩人。從他倆高效的工作節奏上,絲毫看不出兩人已經連續多天工作至深夜的疲憊。為了外出核酸采樣工作,他們經常一早在醫院參加防疫工作小組例會,匯報、反饋前一天的采樣情況、遇到的問題,為醫院領導決策提供建設性意見。之后,在醫務部、門辦的領導下,就馬不停蹄地協調、落實當天外出核酸采集人員、物資等各項繁瑣工作。中午出發,下午到達采樣點,又要協調、培訓當地社區工作人員和志愿者,組織醫務人員開展核酸采樣工作,遇到問題隨時協調解決。經常忙到深夜才回到醫院,還常常要繼續溝通第二天的外采任務。
而參加核酸采集的醫務人員,自從加入這支醫療隊的那天起,就過上了這樣的生活:隨時聽候調遣,奔赴指定地點,全套防護下持續工作,直至全部工作完成。他們就是名副其實的“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的白衣戰士。


二撥子地區的核酸采樣工作一直持續到晚上九點,隊員們才完成任務踏上歸途。
采樣點是中風險地區,每一名工作人員都需要佩戴N95口罩、穿防護服和/或隔離衣。脫掉防護裝備,臉上口罩的壓痕和身上刷手服濕透的痕跡都擋不住隊員們發自內心的笑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