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以下簡稱朝陽醫院)在門診樓十層報告廳開展《政治培訓助力醫改——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第十一次政治培訓,培訓邀請到中國人民大學醫改研究中心主任王虎峰作《新形勢下公立醫院改革發展的三個關鍵詞:路徑、結構、診斷》報告,院領導班子、黨委委員以及本部、西院、懷柔醫院中層干部、黨支部書記(委員)、入黨積極分子、醫院青年人才、黨員代表參加培訓,副院長李曉北主持培訓。

王虎峰教授就新形勢下醫改這個問題作了自己最新的理論研究成果的報告。

首先,王虎峰教授談了自己對醫改形勢的認識。他認為醫療衛生領域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面臨三個問題:資源配置問題、醫療機構新的組織形式和建立醫務人員科學合理的薪酬機制。要深刻認識分級診療和醫聯體。分級診療就是對患者有管理的連續性的醫療服務。連續性就是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要向患者提供連續性的服務。而醫聯體最重要的兩點就是優質資源下沉和提升基層服務能力。目前形勢下,醫改面臨社會環境變化、經濟環境變化、自身改革難點沒有打通和醫療機構管理粗放四個挑戰。
接著,王虎峰教授從路徑、結構、診斷三個方面著重講解。他認為,醫院改革發展的新路徑主要有四點,即:由外延到內涵;由數量到質量;由規模到效益;由被動到互動。當前,醫院要想更好地發展,就必須要做結構調整。具體辦法有兩個:一是基于項目的優化調整規劃;二是臨床和管理的統一標準化績效(即驅動型績效)。尤其是第二點,是非常有力的抓手,切記不要技術和管理“兩張皮”。基于驅動性績效有三層結構,醫療機構績效要對應國家目標;科室績效對應醫院發展目標和科室特點;個人績效既要體現個人與科室發展背景,又要體現個人崗位。這樣層層對應的績效才是一個完整的績效關系。
何為“績效診斷”?王虎峰教授認為,績效診斷就是對某一醫療衛生機構的績效的基礎、問題和需求進行系統測評和分析的過程。目前,現有績效與醫院發展目標的匹配度、績效改革的深度、成本控制率、可持續性、績效管理軟件的匹配度等是績效診斷的重點領域。
最后,王教授總結,做改革、結構調整和驅動績效一定要看大局,管理與手段相配合,不斷創新,既要有理論,又要有實踐。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當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提出給予醫療衛生改革深層次內涵,注入了新的動力,為醫院發展吹響了新的號角。國務院在剛剛引發的《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2019年重點工作任務的通知》中指出,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工作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健康中國戰略和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決策部署,堅持以人民健康為中心,堅持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緊緊圍繞把以治病為中心轉變為以人民健康為中心,落實預防為主,加強疾病預防和健康促進,緊緊圍繞解決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深化醫療、醫保、醫藥聯動改革,堅定不移推動醫改落地見效、惠及人民群眾。

全體黨員干部表示,要積極響應國家號召,落實國家政策,采取有力措施,勇于擔當作為,從醫院層面保證和提升醫療質量和醫務效率。大家一致認為,提高王虎峰教授的講述,大家對在深化醫改的大背景下,醫院發展方向和結構調整有了更具象、更明確的行動指南和操作路徑,能夠更快地把改革紅利惠及大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