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三级日本三级国产三级|欧美人禽性动交异族另类|女方用嘴巴吃鸡的吉尼斯世界纪录|九一制片厂果冻传媒

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黨建工作 >>黨政園地 >>工作動態

工作動態

我院組織紀檢干部赴大別山干部學院開展“知邊界、守規矩”主題教育培訓

來源:紀檢監察辦 發布時間:2018-10-30 瀏覽次數:
字號: + -

  2018年10月26日至28日,我院黨委、紀委組織36名紀檢干部赴大別山干部學院開展“知邊界、守規矩”主題教育培訓。

  此次培訓活動是為了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持不懈加強黨性修養,進一步提高紀檢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質而舉辦的。

  大別山干部學院位于大別山腹地、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首府所在地—河南省信陽市新縣。這里被譽為“紅軍的搖籃,將軍的故鄉”,全國有名的將軍縣,走出了董必武、李先念等國家領導人和徐海東、王樹聲、許世友、鄭維山等349位開國將領,這里先后誕生了紅四方面軍、紅二十五軍、紅二十八軍等多支主力紅軍,不足10萬人的新縣有5.5萬人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可以說是家家有紅軍,戶戶有烈士,嶺嶺埋忠骨。

  大別山28年紅旗不倒,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大別山是中國紅軍第四方面軍誕生的搖籃,無數熱血男兒走上了不屈的抗爭道路。長征會師后的8萬紅四方面軍主力為共和國的誕生立下了不可磨滅的汗馬功勞!1947年,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開辟大別山根據地,嚴重地威脅了國民黨統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鎮武漢。

  10月26日下午,大家剛一到學院,就不顧旅途的勞累,放下行李在學院教學樓舉行了開班儀式。動員會上宣布了班委會和4個小組組長名單,公布了學院學員管理規定,每個學員簽訂了“守紀律、樹形象”承諾書,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梁金鳳作了動員講話,她強調,作為紀檢干部,要嚴格遵守紀律,端正學習態度,珍惜學習機會,學思結合、學用結合,所學、所思、所悟,要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要把此次學習效果和成果轉化為推動工作的動力,筑牢黨性根基,激發精神動力,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加強責任意識,以更加務實的工作作風,將大別山精神帶回工作崗位,更好的履行醫務工作者的責任使命。接著大家觀看了大別山精神的影片《信念的力量》。

 1.jpg

  10月27日上午,大家聆聽了大別山干部學院教授任舒澤為大家做的《大別山革命根據地的輝煌歷史及其啟示》報告。

 2.jpg

  下午的課程是體驗教學,穿紅軍服、頭戴紅軍帽,肩扛隊旗,唱紅軍歌、重走紅軍路-志仁小道,體味艱辛和困苦,承先烈遺志,強黨性修養。小道位于大別山紅色教育基地—新縣連康山景區內的一條溝澗之中,全程3.5公里。它是以新縣第一位共產黨員、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犧牲的首位縣委書記——王志仁的名字命名的小路。途中林茂山幽、溪澗眾多,小道蜿蜒曲折。當年王志仁就是通過這條秘密山路往返于新縣縣城從事地下活動。學員們身著紅軍服,沿著崎嶇的紅軍路,手牽手、肩并肩,互相幫助,相互鼓勵前行,體驗當年紅軍的艱苦環境,感受紅色政權的來之不易。行至半山腰學員們已大汗淋漓,片刻休整,四組學員依次唱起選好的組歌—“團結就是力量”“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紅歌嘹亮,歌聲在山谷中回蕩,仿佛又回到了那激情燃燒的歲月……整理好軍容,一鼓作氣爬到山頂,夕陽西下,涼風習習,在“打靶歸來”的歌聲中返回駐地。

 3.jpg

8.jpg

9.jpg

  10月28日上午,進行了現場教學—許世友將軍故里。許世友將軍早年入少林寺習武,后投身軍旅,先后任中國工農紅軍排長、連長、營長、團長、師長、軍長等職。在鄂豫皖蘇區反“圍剿”作戰中,多次參加敢死隊,屢挫強敵。在他六十年的革命生涯中,歷盡艱險和曲折,其英勇的精神,剛直的性格和富有傳奇色彩的經歷,寫就了他為國為民奮斗的一生。

  大家在黨旗前、將軍塑像旁舉起右拳莊嚴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國共產黨……鏗鏘有力的誓言震撼著山谷,也震撼著每一個學員的心。隨后大家祭拜了將軍墓冢,靜靜聆聽將軍戎馬一生的愛國故事,為將軍忠、勇、孝、義、廉的精神所感動。

 10.jpg

  經過3天的培訓,通過課堂教學、現場教學、體驗教學、音像教學、情景模擬等方式,使大家身臨其境,重溫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革命歷史,感受大別山革命精神的偉大與崇高,激發了真情實感,啟迪理性思考,走進歷史、走進現實,受到了極大震撼,接受革命精神對靈魂的洗禮。

  大家紛紛表示,這次大別山培訓是一次深刻的革命傳統和黨史黨風黨紀教育,要銘記歷史,繼承“堅守信念、對黨忠誠,胸懷全局、甘于奉獻,依靠群眾、團結奮斗,不畏艱苦、勇當前鋒”的大別山精神,繼承和發揚革命先烈們的光榮傳統,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始終保持共產黨人政治本色,切實做到信念堅定、為民服務、勤政務實、敢于擔當、清正廉潔,立足崗位,發揮模范帶頭作用,做一名名副其實的共產黨員。

紀檢監察辦

二〇一八年十月三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