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斗瞬間
【建黨百年征文選登】重回世界第三極
當我再踏上拉薩的土地,重新仰望布達拉宮的白墻紅窗,漫步八廓街,我還是流淚了。
離開了四年,天還是那么藍,云還是那樣白,雪山巍峨,宗角祿康公園里依舊歡聲笑語,鍋莊的舞步仍然曼妙動人,穿著鮮艷藏族服裝的市民綻開著幸福的笑意。似乎什么都沒有變,可似乎又有什么改變了。遠處的高樓多起來了,拉薩河的水更清澈了,北京路上的過街橋修的好漂亮,橋頭寫著大大的四字:北京-拉薩。而北京路一號,我曾經那么熟悉的街區,人來車往,早已不似當年的門可羅雀,拉薩市人民醫院的紅色大字在藍天白云下異常醒目。
四年前當我作為北京市第八批援藏干部,北京市第二批“組團式”援藏醫療組成員,第一次踏上這塊土地時,除了嚴重的缺氧高反,還有忐忑的心情。這片土地從1951年的和平解放,到1965年成立自治區,是一個從封建農奴制度跨越到社會主義的神奇之地,她的每一項成就,都飽含著中央的支持,全國的支援,西藏各族人民的艱苦奮斗,千千萬萬援藏干部的無私付出。多少人將自己永遠留在那片土地上。
我們的到來是肩負著使命的,大病不出藏,小病不出市,要徹底解決西藏人民的就醫問題,雖然經過了前輩的不懈付出,援建的醫院有了雛形,然而要在短期內完成三甲醫院的評審,建立拉薩市第一家三甲醫院,我們的還是團隊感到了肩上的重擔。
要在一片水泥框架的工地上建立血液透析中心,這不是做夢,是我真正面臨的工作。從工程設計開始,反復測量,核算,重新修訂合理的透析室施工圖紙;治療空間的設置,基礎工程的施工,治療設備的選擇,設施的整體安裝,每一處細節都有我們的心血,大家戲稱我們認識透析室的每一塊磚。水處理系統的調試,血液透析機的安裝培訓,水質的監測等等。地處高原,遇到各種內地難以想象的問題與意外,近5個月的時間身兼數職的日夜:監工、管家、衛生員、工程師,要學會監察工程質量,監管工人施工,應對突發狀況.....多少次出現問題,處理到發生高原反應、忍不住的流淚,平復心情,然后回去接著返工。透析中心初具規模,設備正常運轉,終于透析室正式開張了。萬里長征才開始了第一步。患者的評估,團隊的建設,醫護的培訓,要建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我們把規范的血液凈化中心留在了雪域高原上。當我再一次回到這里,四年后我的藏族徒弟和學生們嚴格執行著我們制定的規范制度,維持性透析患者安全接受著治療,新的醫護人員的加入,各項技術項目的開展,患者醫療健康意識的提升,一切是熟悉的,卻又是陌生的。我只有感動還有抑制不住的眼淚。
我們而不是我,這是一個真正的我們,是一個團隊,在每一個決策每一次攻堅中,有我們的領導,我們的派遣單位,我們的援藏指揮部。都說援藏干部有共同之處,一種甘于奉獻的犧牲精神,一腔浪漫的革命情懷,后來發現我們竟然基本都是共產黨員。我們每周最重要的聚會是黨小組會,無論工作的困難還是生活的瑣事,我們一起協商解決。有一個同事是黨外人士,在我們共同的協作中他感嘆他怎么能不加入黨組織呢?那年的七月一日,我們在布達拉宮下的醫院大廳,在火紅的黨旗下重溫入黨誓詞,見證了他成為我們的一員。那一年,我們通過了三甲醫院的評審,成為拉薩市屬第一家三級甲等醫院,提前完成了組團式援藏的既定目標。
拉薩的陽光是燦爛而溫暖的,在雨后彩虹的清晨,在結束繁忙的工作的午后,在華燈初上的夜晚,我最愿意去布宮廣場散步。那里音樂噴泉起舞的第一支曲子是藏族歌手才旦卓瑪的《唱支山歌給黨聽》,每當聽到這首歌,我就會有感同身受的觸動。
我曾在布宮腳下碰到一群騎自行車由成都來到拉薩的大學生,孩子們特別興奮,抑制不住的激動,述說自己騎車進藏的感受:我要感謝父母,感謝隊友,感謝自己,同時,我們最應該感謝的是中國共產黨,沒有共產黨,西藏連公路都沒有,哪里能夠騎車到拉薩,騎車上高原?
有人問我,在西藏工作最深的印象是什么。我回答說,是在海拔5000米的高原上,藏民房前屋后那些高高飄揚的五星紅旗和鮮紅的黨旗。
泌尿黨支部 劉航
下一篇: 【建黨百年征文選登】科研黨支部在行動